2023超级付费起号/投流放大实操课 数据哥 百度网盘下载
人生在世,固然要做好修养这门功课,但仅仅为修养而修养,仅仅为了一己的生存而修养,那 这种修养就是不值得提倡的;人的修养必须始终围绕着一个 关节点展开,这个关节点就是责任心,就是一个人对国家、 社会和天下苍生的责任心。如果说修养这种使人高尚的心灵 活动,也有一条事半功倍的“终南捷径”,那么,这条捷径 就是始终把个人的修养与责任心联系起来进行。
2023超级付费起号/投流放大实操课 数据哥 百度网盘下载
在某种意义上说,责任心的有无和强弱,是衡量一个人 修养的目的性尺度。人心的险恶,官场的险恶,仕途的险 恶,无情地教育着人们,于是摸棱两可者有之,上推下卸者 有之,笑里藏刀者有之,明哲保身者亦有之。凡此种种,皆 是为了一己之利而修养,都是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大众利益 的表现。
且不说古人如何如何,就是在今天,怀有这种心态的也 大有人在。物以稀为贵,正是由于古往今来官场上最缺少的 就是责任心,所以范仲淹身上流淌出来的“先忧后乐”的精 神,才不会因时代的演进而略失光辉,才会成为不同时代所
共同推崇、提倡的人文精神。
侏史)的编纂者脱脱等人对范仲淹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 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 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诸葛孔明草庐始见昭烈数 语,生平事迹备见于是。豪杰自治之审,类如是乎!考 其当期,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巳信其有 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
范仲淹倘若地下有知,一定会为他的几个有出息的儿子 颇感欣慰。他生有四子:纯祐、纯仁、纯礼、纯粹。四个儿 子与乃父同列一传,史官对纯仁、纯礼、纯粹评价甚高: “仲淹诸子,纯仁得其忠,纯礼得其静,纯粹得其略。”其 中,纯仁是最出色的,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他迁升为 吏部尚书,数日之内又升为同知枢密院事。元祐三年,纯仁 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一其时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宰 相。后西夏入侵,北宋的军队打了败仗,朝廷欲罪将吏,他 主动引咎求贬,结果“贬官一等,徙河南府”。后被召回复拜 右仆射之职。此后因与宰相章惇不和,他自忖正邪不两立, 坚决请辞,“遂以观文殿大学士加右正议大夫知颖昌府”,先 后徙河南府、陈州、永州、邓州。七十五岁熟寐而卒。
范纯仁身居高位时,朝中朋党之风盛炽,王安石与司马 光两派围绕变法和守旧争得你死我活,势同水火。在王安石 当政时,他赞同变法改革,又批评王“急功近利,忘了旧 学”,主张“事大者不可速成,人才不可急求,积弊不可顿
革”,致使王一怒之下将其贬黜。在司马光当政时,他反对 全盘否定变法,认为王安石新政不合时宜部分应予废止,但 “免役法”等新法有利国计民生,应予坚持完善;对朝中当 权者动辄以人划线,用“朋党”的帽子整人十分不满,多次 为蒙受冤屈的官员鸣冤叫屈。这些特立独行的做法,使之既 受变法派排挤,也为保守派不容,更为权奸大恶所忌恨,导 致其晚年的坎坷。
坎坷的仕途生涯使范纯仁饱经磨难,也使他学会了以忠 恕待人。在修养方面,他远高于乃父,曾对人说:“吾平生 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以至立朝事君、接 待僚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此也。”他经常教育自己的 弟子们:“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 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側鉴易知录)卷七四)
如果说,范仲淹留给世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先忧后 乐”,那么,范纯仁留给世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则是“有愧 心而生,不若无愧心而死”。绍圣四年(1097年),古稀老 翁范纯仁已双目失明,又被徙往永州,儿孙听说通过恳求宰 相章惇即可免,也想效法此做法。他决然反对,甘愿流徙, 并对儿孙们说:“有愧心而生,不若无愧心而死。”在古人 眼里,人生一世,应当做到“仰无愧于天,俯无作于人”。
常言道:“人生有长短,命运有沉浮人的一生重要 的不在于长短、沉浮,而在于是否活得光明磊落、堂堂正 正。与其生活在无尽的愧作之中,倒不如无愧无作地坦然赴 死。范纯仁能达到这一高度,堪与乃父“先忧后乐”的情 怀相媲美矣。
聪明反被聪明误
宋代诗人黄庭坚写过一首有名的《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诗人认为,无忧无虑的牧童远胜于古往今来的名利客, 显然有一种历尽沧桑之后的思考和凝重在其中。而关于聪明 问题的词作,最有影响的莫过于曹雪芹所著 佝:楼梦》中的 那首僞明勸: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身前心已碎, 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 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 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 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 世,终难定!
有人说,文学的生命力在于把握生活的本质。翻阅史
书,品味历史人物,经常于不知不觉间想到这两首名作,进 而由衷地钦佩黄庭坚、曹雪芹对生活把握的深刻和准确。
如果说历史上出现过无数个略带过渡性质的聪明人,那 么,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个。 他何以“聪明反被聪明误”呢?从修养、权术或曰心术的角 度进行透视分析,或许能拨开重重迷雾,而有一些新发现。
李善长(1314—1390年),字百室,安徽定远人。读 《明史)李善长本传,愈是品味就愈是感到,他身上具有一 316 些平常人所没有的特质,是一个罕见的绝顶聪明之人。
— 李善长三分之二的生命是在元朝统治下度过的,当然,
其中也包括了元末他在朱元璋帐下打拼的十多年。在身为元 朝子民的几十年里,他虽然用功读书,但学业并不怎么样, 反正元朝的科举之路未能走通,此乃其一生的遗憾。如果元 朝统治能够继续延续下去,恐怕他活到终老也不会出人头 地,更谈不到能有什么大的作为。
由异族入侵而建立起来的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 的王朝,残民以逞的血腥统治,很快激起了天下百姓的强烈 反抗,元朝随之进入了生命的晚期。由于政权重心在北方, 因而元朝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南方,就成了农民起义的突破 口。从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刘福通造反发韧,各地起 义大军便纷纷揭竿而起,迅速形成了燎原之势。不甘寂寞的 李善长,并没有像一些读书那样静观其变,而是有些迫不及 待。早在刘福通在颍州(今安徽阜阳)举兵起事后,他就想 投笔从戎加入起义军,因故而未能如愿。他避乱于山中不 久,如火如荼的形势让他怦然心动,两年后便投靠了已成为
一支起义军小头目的朱元璋。
李善长虽然是个读书人,但是他对传统的儒家学说并不 感兴趣,也不相信儒家所宣扬的什么忠孝仁义,却对法家学 说兴趣很浓,读了不少法家书籍。因此,他在乱世突临之 时,便没有寻常读书人的那么多顾忌,也不受儒家学说的束 缚。据史书载,流氓无产者朱元璋顺应天下造反的潮流,参 加了郭子兴的义军,因作战勇敢,很快便被委以重任,率军 前去攻打滁州。正是在前往滁州途中,朱见到了主动前来投 靠的同乡李善长,相谈之下,很是投机。朱听说李是当地的 里长,便留他做了掌书记。于是,肚子里多少有些墨水的李 成了朱身边的工作人员。
朱元璋曾向李善长请教天下大计,“从容问曰:'四方 战斗」何时定乎?'对曰:'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 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 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 为,天下不足定也。‘太祖称善。”(《明史•列传第十五>) 这番对话,将朱与刘邦相比,既是对其激励,也透露了他投 靠朱的目的。此时的他已经铁了心要跟着朱元璋了。
经过一段时间接触,朱元璋对李善长愈益了解,愈益器 重。攻下滁州以后,朱便提升他为参谋,“预机画,主馈 饷,甚见亲信。”随着朱的威名日盛,前来投奔的将领也络 绎不绝,李的识人之能和协调本领便找到了用武之地Q他仔 细观察前来投奔的将领,“察其才,言之太祖。复为太祖布 款诚,使皆得自安。有以事力相齟酹者,委曲为调护。” (同上书)这样一来,朱更是觉得离不开他了。
后来,郭子兴听信谗言,对朱元璋产生了怀疑,便采取 了一系列措施,夺其权柄。接着,郭又想把能干的李善长调
到自己的元帅府做幕僚。李善长审时度势,认为朱更拥有远 大的未来和前途,于是,固辞不往。对其这一表现,朱元璋 极为满意,由是而更为倚重。不久,朱元璋率军进攻鸡笼 山,留下少数兵力由其统领留守大营。朱元璋出征的消息为 元军所获,遂派兵偷袭。李善长镇定自若,设计埋伏,结果 元军。朱元璋听说这一消息后大喜过望。
在后来朱元璋歼灭群雄、平定天下的征战中,李善长 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扮演了类似“汉初三杰”之一萧何的 角色,为大明王朝的鼎建立下了盖世功勋。一介书生,居 然借着元末乱世脱颖而出,成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究其 318 原因固多,但其罕见的聪明才干找到了用武之地,则是不
"" 争的事实。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后,拜李 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一 沿袭元朝尚右的官制, 以右相国为首相。虽然其时朱已经在造反群雄中炙手可热, 被人视为最有希望问鼎天下的义军首领,但毕竟陈友谅、张 士诚、方国珍等义军首领尚在,四方之间的角逐尚未展开, 变数犹在。
在大决战将临之际,李善长能成为右相国,说明朱元璋 对他的倚重,也说明其在吴军将士中已有他人所不及的威 望。朱需要他来辅佐治理地方、协调将相、保障供给、拾遗 补缺,他也不负所望,以其过人的精明才干为朱力克群雄作 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明朝立国伊始,雄心勃勃的朱元璋立志革故鼎新,废弃 元朝尚右的官制,改为尚左。李善长被任命为左丞相,封宣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