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目标安排贯彻了党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四届十三中全会精神,顺应了发展趋势,立足于六安实际。主要考虑:一是符合高质量开发的要求。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市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立足新的发展阶段,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增加全体员工劳动生产率、全社会R&D投资强度等新指标,有助于引导各方重点推进优质发展,提升城市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二是与“十四五”挂钩。预期目标设定与“十四五”目标和2035年长期目标有机挂钩。第一年适当高于“十四五”年均增速,实现低基数下的快速增长,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又有利于激发地方发展内生动力,有效引导预期,提振信心,传递压力。三是与区域发展格局相适应。预期目标增速比全省高0.5个百分点,既实事求是,留有余地,又积极进取,体现了“跳起来摘桃子”,也为加快缩小与全省差距,使其经济总量位居全省中游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按照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的总体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立足新的发展阶段,落实新的发展观,以服务构建新的发展模式,促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扎实做好“六个保证”,全面落实“六个保证”任务,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战略,实现全省超越平均、前进,确保“十四五”开局良好,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关键工作。
(一)使实体经济更好更强,全面提升行业竞争力。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全产业链理念重塑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以四大平台为载体,深化实施“138 N”工程,全面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加快打造长三角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实施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和品牌营销,力争八大特色产业综合产值突破400亿元。 继续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相结合,加快提升茶谷建设水平;以适应性农业为重点,统筹推进绥淮生态经济带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农业发展,加快建设一批水稻、对虾综合养殖示范基地;江淮绿色重点建设标准化果园,培育特色品系,引进知名品种,优化品种结构,加快省级标准化果园建设;锡山药业着力开放生产、加工、开发环节,完善中药材整体产业链,加快中药材道地产地保护区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深化工业强市战略,实施“积树造林”、“老树新发展”工程。继续开展企业合规行动,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8家。围绕电子信息、铁基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绿色食品和生物医药,加强与合肥电子信息产业的配套,打造合肥电子信息产业的首选支撑基地。推进六安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延伸壮大钢铁产业链。以“一个基地、一个项目、三个专项”建设为导向,加快构建“专项——基地”新格局,充分发挥专项引导资金对“三重创新”建设的作用。加快省内主要新兴产业基地建设,适当扩大基地范围;提高光伏测试项目开发质量,加快金寨佳悦新能源二期高效电池生产项目建设;依托济南小涡轮航空发动机和特种设备动力应用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航空产业园;推动氢燃料电池专项重点突破燃料电池冷启动控制技术、高比功率和高耐久性、高功率燃料电池堆产品技术开发;推动城市开发区新组件重大项目低空盲雷达发展。培育和发展高增长产业,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着力提高产业基金运行效率,为企业发展、项目建设和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充分发挥新基础设施在内部流通中的巨大带动作用,加快5G基站及配套设施、智能交通、智能充电桩、智能停车场等新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增品种、提质量、创品牌”行动和产业精品培育升级行动,鼓励中小企业“专业化、新颖化”发展,努力打造约50个专业化、新颖化“小巨人”和“冠军”。加强传统优势产业发展,优化升级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木材家居、建材建筑等传统产业发展,促进企业提高质量和效益。推进高端、智能化、绿色传统产业,实施400多个技术改造项目,确保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0%以上。加快推广应用北斗导航和高分系统六安中心,积极发展核电、航空等特种装备和基础零部件产业,继续打造六安高端制造国防和民用技术集成产业基地。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部分政策在服务业优质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继续加快服务企业的合规化和天花板化,围绕规模以上、提高质量、增强后劲,按照孵化、提升、发展、培育龙头企业、集聚发展的思路,努力构建优质、高效、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发展壮大现有13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群(示范园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培育和建设更多省级现代服务业集群(示范园区)。积极推进制造主辅分离,发展一批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企业。加强养老、托幼、家政等生活服务业的标准化和品牌化,开展一系列试点示范。促进物流产业在全市的合理布局和集聚发展,加快弥补城乡冷链物流的不足
堂寨、佛子岭等分别创建国家和省旅游度假区。加快乡村、红色和康养等重点旅游业态发展,实施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工程。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坚持开发区“工业强市(县)主阵地、高质量发展增长源”的定位,把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全面加大协调推动力度,形成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新格局。按照“三融合三为主”思路开展新一轮开发区发展规划编制,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布局,推进开发区从单一产业园区向现代化城区转变。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进一步突出开发区主导产业定位,加强优质龙头企业培育和招引,推动“龙头+配套”发展,积极打造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对标对表省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强化进位意识,精准发力,实现更多开发区迈入全省第一方阵。鼓励开发区改革创新,在金寨经济开发区“标准地”改革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行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标准地”改革,加快建立“标准地”制度,年底前全市省级及以上开发区按照“标准地”出让的工业用地不低于新出让工业用地面积的20%。支持开发区创建数字经济园区、线上经济园区、区块链专业园区等新型园区,推动开发区及企业提升各类创新平台。有序推进叶集、霍邱等开发区移区工作,支持具备条件的开发区申请扩区。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推动要素资源向开发区集合、工业项目向开发区集聚,以投入产出效益为标尺,不断提高项目集聚度、产业集中度。引导“精重促”项目向开发区布局,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债资金、贴息资金等向开发区重大项目倾斜。
(二)突出创新驱动引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更加高效。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企业聚焦“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力争在航空、核电、氢能、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争取纳入国家(省级)重大专项,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开展研发投入补短板行动,支持企业联合省内外高校院所,实施产学研合作重大专项,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指导服务和业务培训,提升研发投入统计数据填报质量,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20%以上,逐步缩小与全省的差距。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成长行动,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快产业升级,加强技术改造,建立高企培育“梯次队伍”,力争全年通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建设多层次创新平台。以应流集团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为引领示范,引导和支持企事业单位联合高校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力争全年新认定市级技术创新中心3-5家。加快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创建工作,推动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县域全覆盖。开展“攀亲结故”工程推进行动,进一步推深做实市政府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战略合作,加快氢能、电子信息、智能系统与装备等重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推进安徽工研院六安院建设,谋划建设合六走廊科创基地。依托皖西学院,加快大别山中医药研究院建设。推动六安高新区提档升级,力争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构筑创新人才高地。以沪苏浙、合肥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挖“三皋”人才资源(在沪苏浙的皖西籍领导、皖西籍企业家、皖西籍专家学者),发挥院士工作站高端人才智力优势,以“高精尖缺”为导向,开辟引进人才绿色通道,加快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海外人才引进。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密集地区建立研发机构、组建研发团队,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加大对创新创业扶持力度,积极吸引海内外人才在我市落户安家,引育培养一批研发水平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支持科技人员以技术成果、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入股,参与科技型企业建设。深化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立足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实施农业科技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加速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转化。
(三)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探索新发展格局有效路径。
精准扩大有效投资。以“精重促”行动为抓手,强化“1+6”项目推进管理机制,对所有项目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全员化调度推进、全要素跟踪保障,促进谋划项目转化、前期项目熟化,保障“三库联动”压茬推进、滚动发展、高效运行。高标准落实“四督四保”“三个走”“集中开工”等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持续集中开工、重大项目连续调度机制,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200个以上,竣工100个以上,重点加快金寨抽水蓄能电站、应流航空产业园、明天氢能产业园、欧菲光安徽精卓、国动5G大数据产业园、雅迪电动车、首矿大昌铁路专运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注重优化投资结构,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聚焦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能源重大工程,以及老旧小区改造、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城市防洪排涝等城市更新工程,谋划推进一批强基础、增动能、利长远的“十四五”重大项目。
提升招商引资质效。突出招大引强择优、引资引技引智,紧盯投资导向和政策取向,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奋力推动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新突破。进一步梳理产业链条,盯住目标企业,在延链、强链、补链上下功夫,全面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加强东向对接,全面承接长三角地区特别是合肥产业辐射。进一步转变招商方式,积极探索基金招商、资源招商、人才招商、产业链招商、“云上招商”,加大轻资产高科技项目招引和孵化。着力营造尊商、重商、亲商、安商的浓厚氛围,坚定企业投资发展信心,不断吸引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六安,提升签约率、落地率和开工率。扩大政府投资基金规模,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杠杆作用与乘数效应。完善重大招商项目跟踪调度和服务推进制度,保障落户项目顺利建设。进一步优化招商专班,创新方式方法,提升专业水平,锤炼一支业务精湛、能力过硬的招商队伍。
积极释放消费潜力。创新消费业态和模式,壮大服务消费等新增长点。支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经营主体电商化、数字化改造升级,拓展线上消费场景,探索创新线上服务内容,促进传统消费线上线下融合,积极发展新业态,促进存量消费回补和潜在增量消费激发。鼓励企业参与促消费季活动,举办第四届市级好网货大赛,参加省级好网货大赛,引导“三品一标”等农产品在线销售,开展电商展示展销和线上线下融合促销活动,积极争取举办2021国际羽绒博览会(六安)暨网商大会。谋划一批消费下乡活动,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鼓励夜间消费,支持地摊经济规范发展。推进文旅产业提质升级,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潜力,开展“绿水青山·红色六安”文旅宣传推介活动,推出四季不同主题的旅游线路,打造自驾、研学等主题旅游精品线路。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开展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扩大节假日消费。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和秩序,构建多元共治的消费维权体系,营造居民愿意消费、放心消费的环境。
加快推进现代基础设施建设。抢抓国家支持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利好机遇,积极推进重大交通、能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霍邱钢厂铁路专用线,推进六安至安庆铁路全线开工建设,加快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合新六城际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具备开工条件。争取金寨支线机场纳入国家“十四五”民航发展规划,加快预可研等前期工作;完成金安通用机场军地协议签订及可研批复,力争开工建设。建成S329合六南通道六安段,加快合肥至周口高速霍邱段、合六叶改扩建工程、德上高速舒城段建设,持续推进宣商高速六安段前期工作,力争开工;继续实施国省干线及农村公路提质提标工程。加快推进临淮岗复线船闸工程建设。建成投运金安-叶集-金寨天然气支线及东桥合建站,实现川气、西气互济互保,加强城区天然气应急储气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继续实施220千伏及以下配网工程,不断增强电网抗风险能力。实施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工程、杭埠河丰乐河治理工程等重大水利项目。
(四)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加快融入重大区域战略格局。
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认真抓好国家规划纲要和省行动计划涉及我市的重点任务落实,加快推进大别山对外联通通道工程,扎实推动旅游和康养基地建设,加快打造一批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加快建设皖北(霍邱)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出台《皖北(霍邱)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依托霍邱经济开发区(合肥高新区霍邱现代产业园),围绕矿产、特色农产品等资源优势,承接发展铁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延伸培育矿产机械制造、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链条。持续完善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对接机制,加快推进与上海松江区合作成果落地转化,积极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沪宁合创新带建设,突出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强化产业创新合作,推动优质科研资源互联互通、加快布局,重点突破燃料电池、航空材料等“卡脖子”技术和材料。探索与沪苏浙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合作设立“创新飞地”,探索建立研发在外、落地六安的合作模式。依托开发区与沪苏浙地区加强对接,探索利益共享机制,发展“飞地经济”,力争建设1-2个省际合作园区。主动对标中国(上海)、中国(浙江)以及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改革发展,探索复制推广新路径,积极创建安徽自贸区合肥片区六安联动发展区。依托皖西学院、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六安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推动与长三角高等院校合作,开展合作办学。借助长三角协调会等各类平台,全面加强与长三角信息、物流、生态保护、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等领域专题合作。
深度融入合肥都市圈。积极抢抓合肥市能级提升、辐射增强带来的有利机遇,坚持触摸合肥、解构合肥、链接合肥,推进六安东部与合肥西部连片发展,推动两市“十四五”时期实现产业布局系统化、营商环境便利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合六同城化的“四化”目标。共推基础设施一体化,以高铁、轨道、高速、机场等交通一体化为先导,形成快捷、通勤、顺畅的交通网络,全面融入合肥都市圈。共促科创产业一体化,积极融入空港经济示范区建设,共同引导合肥市创新资源向合六经济走廊六安新城延伸布局,加快氢能、航空、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合作等。共构体制机制一体化,实行干部挂职交流。共享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双向流动,实现合肥都市圈“半日工作圈”“一日生活圈”“假日在六安”,推进从“市域”到“城市圈”、从“单体发展”到“联动发展”的跨越,推动合肥都市圈“强核”与“强圈”并重。
加快建设合六经济走廊。发挥合六经济走廊载体和纽带作用,突出“抓走廊、带全市”思路,依托走廊全面对接合肥、链接长三角,携手合肥市共同打造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策源地、新兴产业集聚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为我市实现“十四五”时期高质量赶超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奋力实现六安绿色振兴、全面崛起。主攻产业高质量发展,合六经济走廊合肥-六安-金寨段,突出二三产融合,二产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产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金寨-霍山-舒城段,坚持一二三产融合,一产重点发展都市农业,二产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三产以旅游、度假、康养为主,推进产业链接合肥、科创链接合肥、园区链接合肥、市场链接合肥。
(五)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优化城区空间布局。围绕城市功能元素,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统筹推进老城区有机更新、新城区有序拓展和外围组团建设,构建通勤高效、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六安市最美职工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