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作者:洞见yebo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写过这样一句话: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
我们无论出生、成长、相爱,还是成功、失败,孤独都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人生本就是独自赶路的旅程,越往前走,身边的人就越来越少,最终只剩下自己。
对每个人而言,孤独是必经的修行,也是与自我相处的方式。
活得孤独是常态,而享受孤独,是人生最好的姿态。
1
- 人生在世,没有谁不孤独。
作家李银河说:“人是孤身一人来到世上的,也将孤身一人面对死亡。”
人总是走着走着就发现,自己早已活成了一座孤岛。
看过画家林风眠的传记。
林风眠出生在一个贫困山村里,因为先天体弱,父亲差点就将他丢弃在山里。
母亲拼命抢了过来,才保住他一条命。
7岁那年,最爱他的母亲,因违反族规,被族人卖掉,从此不知下落。
这让他变得内向孤僻,平时喜欢一个人呆着,一遍遍描摹书上的图画。
中学毕业后,林风眠去德国留学,邂逅了大学生罗达。
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就结了婚,并怀上孩子。
但不幸的是,罗拉分娩后,因为染上产褥热而撒手人寰。
更让他无法接受的是,他刚出世的孩子,没多久竟也夭折而亡。
刚刚成家的林风眠,转眼间又孑然一身。
1924年,受蔡元培邀请,林风眠回到国内。
后半生他教过书,坐过牢,漂泊各地,晚年独自定居香港,直至逝世。
回望过去,孤独二字贯穿了林风眠的一生。
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这样,随着成长,越往后越发现:
依赖自己的人越来越多,可自己能依赖的,却越来越少。
曾经以为无所不能的父母,不知何时头上已生出了白发。
曾经无话不说的朋友,如今连发个消息都怕是打扰。
明明满腹的心酸,却没处倾诉;常常满身的伤痕,却无人安慰。
作家刘亮程说:“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里,孤独地过冬。”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想寻找温暖慰藉,而是渐渐明白,孤独本身就是生活的常态。
能陪你一程的人很多,但却少有人能陪你从起点走到终点。
人活着,身后是孤独的阴影,身前是通向坟墓的台阶。
有些孤单你逃不开,有些落寞你也躲不掉。
我们终究要一个人尝遍所有孤独,在无人问津的日子里踽踽独行。
2
- 越是逃避孤独,越会被孤独折磨。
蒋勋在《孤独六讲》中所说:
想要快速打破孤独的动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独感的原因。
很多人为了避免孤独,强迫自己合群,最终却陷入更深的孤寂。
在电影《想飞的钢琴少年》中,主人公维特从小智商超群,拥有过人的钢琴天赋。
这让他成了同龄人眼中的异类,备受排挤。
时间长了,他感到非常孤独。
为了能够融入集体,后来他便假装摔坏脑子,失去了弹钢琴的能力。
如此一来,他终于被大家接纳,成为了受欢迎的人。
可这样的伪装,却没有给他带来快乐。
热爱钢琴的他,为了迎合同学,开始去听他不喜欢的摇滚乐;
明明很聪明的他,为了显得合群,要努力去扮演一个傻子。
日子一天天过去,他内心的孤独感不仅没消除,反而更加强烈。
直到某天,维特听到一张钢琴演奏专辑,是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
悠扬动听的旋律,让他瞬间沉浸进去,如痴如醉。
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伪装,一直以来都是对自己真实想法的压抑。
辩手颜如晶曾在《奇葩说》中说:
不合群只是表面上的孤独,合群了才是内心的孤独。
作家刘同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在读高中的时候,他发现同学都不爱跟他玩,感到很孤单。
为了讨好同学,他给一起打球的男同学买冰水,给女同学们带早饭。
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只有在想喝水或想吃早饭的时候,同学们才会想起他。
这让他领悟到,讨好逢迎他人,可能表面对接了关系,但内心仍然逃脱不了冷落。
史铁生说过这样一番话:
“人生来只能注定是自己,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是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
生活中,很多人都害怕孤独,总想往人群里走,以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
但一味去追求热闹,只能在无尽的喧哗中丧失自我。
孤独不仅是人生底色,也是我们生命中不可逾越的高墙。
你想方设法试图挣脱它,只会让自己备受煎熬。
3
- 享受孤独,是内心丰富的开始。
美国诗人萨藤在《独居日记》的开头写道:
“几周以来我第一次独处,又拾起了我真正的生活,说来也奇怪,朋友、热恋都不是我真正的生活,唯有独处才是。”
萨藤前半生顺风顺水,每部作品都备受欢迎,获得了很多荣誉。
成名后,她开始与各种人打交道,经常出席活动,还要应付大量拜访和邀约。
慢慢地,她开始感到喘不过气来,内心总是烦躁不安。
于是50岁时,声誉正隆的她,辞掉一切社会职务,搬到海边隐居。
在独居岁月,她每天写诗和日记,间歇时就打扫卫生,给鹦鹉喂水;
开始留意桌前的玫瑰花,窗外的树叶和雨滴;
常常回忆过去的事情,也有时听着广播,就陷入沉思……
就这样,她内心慢慢平静下来,感到了久违的充实。
她觉得没什么是必须依靠他人的,一个人就能完成很多事,也足够收获幸福。
沈从文曾在文章中写道:
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
当你远离了喧嚣纷扰,便无需在意别人的评价,也不用迎合他人的标准。
美学家蒋勋年轻时,经常背着包,带着两件衬衫,一个人就跑去旅行,让心灵一次次“出走”。
作家木心放着好好的少爷不当,却偏偏去人烟稀少的莫干山写字画画,终为后人留下无数直抵内心的作品。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懂得与自己对话,我们才能接近最真实的自我。
很喜欢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中的一段话: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越是喧闹,越是寂寞;越是孤独,越是丰富。
真正清醒的人,不再赶赴一场又一场热闹,也无需再从人群里汲取满足感。
而是不断往内走,避开纷扰的人群,在独处中享受属于自己的平静。
▽
一百多年前,哲学家梭罗带着一把斧头,来到瓦尔登湖隐居。
有人就问他:“你一个人住在那一定很孤独吧?”
梭罗回答说:
为什么会感到孤独?我喜欢独处,我从没遇到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
人只有在孤独中,才能感受到最真实的自我。
享受孤独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走向自己、沉淀内心的过程。
点个赞吧 ,愿我们学会与孤独为伴,清醒自足地过好这一生。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