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的“千般”态度
“44天,海南免税销售额突破50亿元。想想我们为采购贡献了多少。”王丽说起自己和团队的“成就”,似乎有点得意。那些在海南离岛免税额度内的“齐飞”,可能就是活跃在朋友圈和社交平台的海南代购。
王丽是代购负责人,也是东风开发的第一批代购,今年2月免税店打折。据说到目前为止,王力已经发展了37家代理商,每个代理商的月收入从5000元到3万元不等。
代购需要做什么?记者表明“咨询”意向后,王力详细介绍了操作流程和分红方式。代理商的主要职责是发展客户群。朋友圈、微博、豆瓣、百度贴吧等。可以用作开发渠道。毕竟“能赚多少钱,要看你有没有优质的客户圈”。
如果有人买了,下一步就是怎么卖,怎么“算账”。据王丽介绍,代理需要告知她客户的需求,并提前打电话给她,她负责在官网免税店下单。之后将货物统一发送给王力,再由王力转发给各代理商的客户,邮费由客户自行承担。
在整个过程中,代理人可以呆在家里,扮演“上传发放”的角色,拿“自我把握”的奖励。以兰蔻粉水为例,王通过“内部订单配额”以每瓶200元的价格拿到货,然后以230元的价格卖给代理商。代理商可以按市场价卖270~300元一瓶。“简单的访客下单肯定没有这个价格”。
当笔者反复问“采购是否有风险”“10万额度用完了怎么办”时,王力“松了口气”:“人家(海口海关缉私局)抓了一个几百万几千万的团伙。能下几百万的大单,能考虑这个问题吗?”
另外,王力也表示,不用担心名额问题。“我们有一堆用不完的护照和本地身份证,还有VIP购买。我们能用这些就能发大财。”
不同于以往的“人肉采购”和“扛上”,借助海南免税网上商城和补货平台,采购逐渐发展出“全线流程”及其衍生的“代理模式”。与此同时,“免税品计费”也成为一些团队赚钱的手段。
海南免税店:“海岱人”的新圣地?
“海代”现象虽然火爆,但按照目前的法律法规,已经触及底线。像海南炎热的夏天一样热,海南到处都有免税商店。
8月下旬,海口美兰机场CPB(中文名字Skin Key,资生堂的美容品牌)的导购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暑假开始,每天都没有时间在柜台吃饭,前来购买香氛产品的游客络绎不绝,爆款口红早已断货。来买——的人群中有大量的扫地机,单个人买几万的也不少见。
6月29日,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公告》明确离岛旅客免税购物额度为每人每年10万元,不限次;扩大免税商品种类,增加电子消费品等七类消费者的青睐;只限制化妆品、手机、酒类产品的单次购买量;旅客购买的货物超过免税限额或者限量的,应当按照规定征收进口货物进口税;具有免税品分销资格的经营实体,可根据需要参与海南岛的免税经营。自2020年7月1日起实施。
与以前的政策相比,新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免税购物额度由每人每年3万元提高到每年10万元。第二,离岛免税商品品种由38种增加至45种。三是取消单一商品免税限额8000元。第四,定额管理是主要方法,大大减少了受单次采购数量限制的商品种类。第五,鼓励适度竞争,所有具有免税品经销资格的经营实体均可平等参与海南岛免税经营。第六,加强事后监管,明确个人、企业和离岛免税店参与倒卖走私的法律责任。
在强刺激下,据公开数据显示,7月1日至8月18日,海南省4家免税店销售额同比增长2.5倍,日均销售额突破1亿元(49天,50亿元);购物人数达到74万人,同比增长70%;购物项目458万件,同比增长1.5倍。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全国海南**皮**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