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远在美国登顶的XBB.1.5,自己可能都还不知道,它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又引起不小恐慌,恐慌“二次感染”,恐慌“腹泻症状”。
据路透社报道中称,截至12月30日当周,BA.2变异的重组体、XBB和XBB.1.5合计占全美感染病例总数的44.1%,其中XBB.1.5感染病例就占40.5%,而截至12月24日的一周,XBB.1.5感染病例数仅占病例总数的21.7%。
这则消息也以更快的传播速度传播到国内,然后,呈现的舆论效果就如下图:
那“XBB.1.5”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其实,它就是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之一,免疫逃逸能力强,但致病力与之前的毒株没什么区别。
以下是从媒体报道中提炼出关于“XBB.1.5”的几个关键描述点:
1. XBB突变株于2022年8月在印度首次被发现,之后成为了新加坡等国主要流行株。
2. 随后,科学家们把XBB亚变体对接种疫苗和感染产生的抗体的耐药性描述为“令人担忧”。
3. 有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警告称,XBB.1.5等变异毒株的增加可能“进一步削弱当前新冠疫苗的效力,并导致突破性的感染和再次感染的激增。”
4. 2022年12月30日CDC估计当周美国有40.5%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是由XBB.1.5毒株引起的。而前一周的比例仅为21.7%。
5. 据国外数据统计分析,其免疫逃逸能力有所增强,但致病力和之前毒株没有区别。
6.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呼吸道病毒部门主任芭芭拉表示,没有迹象表明XBB.1.5会比其他奥密克戎变种导致更严重的疾病。
7. 美国疾病防控专家福奇表示,新加坡XBB感染人数大幅增加,但住院人数并未以同样的速度增加。
媒体及自媒体,大多数都是以“极高免疫逃逸能力”“一周内感染40%”这两个可以令人震惊的“事实”为标题,特别放大,并配有严肃紧张的音乐,让人无形中被带入紧张的节奏。
很少有人引用“没有导致更严重的疾病和住院率”、“消化道症状出现的比例只占10%”等正面稳定的信息作为标题来描述这件事。下面这篇“华尔街见闻”的文章是为数不多的,比较全面分析XBB.1.5的文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全文。
看完之后,是不是有种感觉: 那些只讲“传播速度快,免疫逃逸能力强”的报道和短视频,就是一个典型的“虚假的事实”?虽然,写的、说得都是真实的信息,但却选择性忽略了其它重要的信息,是一个残缺的事实。而且,这些标题都有着共同的特征:能产生强烈视觉冲击和社会反响,足以形成高点击率和播放率的热点,以及引导产生某些特定的商业价。
我们这些看客、读者,却被这样满屏的“事实”蒙蔽了视野,挡住了事实的另一面。被带入了一种预置好的节奏: “恐慌”。然后,开始进行疯狂抢购蒙脱石散,以防万一是真的。
事实上,当经历过一次奥密克戎感染以后,再看到“XBB.1.5毒株免疫逃逸能力大大增强,但致病力和之前毒株没有区别”这样的标题。
你们还会对 XBB.1.5 恐慌吗?
还会感到不知所措吗?
还会一买就是几年的感冒药吗?
不知道你们的答案,但至少我不会。
不过,这样的标题,会让舆论头条的作者们,又少一个可成为“爆款”的热点话题以及某些特定的商业利益。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标题都是冲着登顶热搜去的吧?而不是全面客观描述一件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各位朋友,生活中有很多类似于“XBB.1.5传播力大增”这样的信息,不知道你们总结过没有?
为不被“虚假的事实”蒙蔽了视野,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恐慌。看文章和短视频时,还是需要多留个心眼,想想“那是不是为了带节奏的残缺事实?”。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