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又降价了!最便宜的Model 3后轮驱动版降至22.99万元,降了3.6万元,其它各级别车型也有不同幅度的下降,最高降了4.8万元。
这次降价,可以说是逆势而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补贴从今年的1月1日起取消,国内各新能源车企均宣布上调售价,而特斯拉却突然宣布大幅度降价,这让国内的新能源车企情何以堪?
这次降价还引发了国内部分特斯拉车主的“维权”,说特斯拉降价侵害了他们的利益,让他们多花钱购车了。对此我想对他们说:别丢人了,有一点契约精神好不好!不要让美国佬笑话我们。你是在买汽车,不是买保本的理财产品,哪个法律规定汽车的售价只能升高不能降低?换位思考一下,如果特斯拉涨价了,你还能把上涨的差价给补回去吗?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特斯拉敢于降价,而国内的新能源车企却都在涨价?
我们首先来看看,制造一辆特斯拉级别的中型纯电动汽车的硬件成本需要多少钱。电动汽车的三大件:电池、电机、电控。其中电池的成本是最高的,以目前的市场行情来说,大约是1000块钱一度电,比如配置60度电的电池,电池的成本大约是6万元;电机加减速器总成的采购价格一般不超过一万元;白车身的制造成本一般不超过两万元;其它的悬架系统、车身附件、内饰、电气系统等,合计不会超过三万元。也就是说,一辆中型纯电动汽车,硬件成本最高不会超过12万元。
如果再加上各种税费以及人工成本、企业管理费用等,一辆中型纯电动汽车,总制造成本最高不会超过15万元。如果是中大型SUV,成本会略高一些;如果是紧凑级以下的车型,成本会略低一些。此外,不同的车企由于进货渠道的不同,以及管理制度、造车工艺等差异,成本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单车制造成本最高不会超过20万元、最低不会低于10万元,这就看车企的成本管理能力了。
但是汽车的售价并不是制造成本加车企利润这么简单,车企还有研发成本,以及渠道成本、营销成本等。其中的研发费用,是非常高昂的,这个费用会平摊到每一辆车上去。销量越高,每一辆车上分摊的研发费用越低。比如某款车型研发费用是五十亿元,如果生产了十万辆车,每一辆车上分摊的研发费用就是五万元;如果生产了一百万辆车,每一辆车上分摊的研发费用只有五千元;如果销量更高,或者到了产品末期,分摊到每一辆车上的研发费用可以忽略不计了,可以说是卖一辆赚一辆。所以,车企都会追求销量,就是想把研发费用分摊了,好让汽车的成本降下来。
那么特斯拉的成本到底是多少呢?没有具体数据,不好说。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公布的数据上看出一些端倪:特斯拉2022年第三季度营收近215亿美元,营业利润为37亿美元,单车利润约为9570美元(人民币6.93万)。此外,在2022年9月,特斯拉在一场技术会议上透露,2017年特斯拉生产每辆车的成本平均为8.4万美元,但在近几个季度,已经降到了3.6万美元。
在汽车行业,这是有一个非常恐怖的利润率。在燃油车领域,利润表现最突出的是丰田汽车,单车净利润约为1200美元,仅为特斯拉9570美元的八分之一;在新能源车企中,比亚迪利润率算是比较高的,单车利润约为1466美元,折合人民币1万元;至于其它的新能源车企,就更不用说了,亏损的占绝大多数。
为什么特斯拉的成本可以做得这么低呢?有人说是减配。这个还真不是。在同级别车型中,除了内饰,特斯拉的用料可以说是最好的,安全性也是最好的;在驾驶操控方面,特斯拉也可以说远超同级别竞争对手。有人吐槽特斯拉的内饰,说这就是一个毛坯房,所以成本低,那么你觉得决定一个房子价格的是装修豪华与否吗?其实,内饰再豪华的新能源车,在这方面也不会比特斯拉多花五千块钱。所以特斯拉的成本低真不是减配得来的。
特斯拉造车成本低最主要还是特斯拉在管理与设计方面有很多独到之处,比如在整车集成设计、产线设计、供应链管理、工艺管理等方面,有无数的工程创新,可以降低很多无效作业,提升作业效率。比如特斯拉的一体化铸造车身,不仅强度高,性能好,成本还远低于钢板焊接的白车身。此外,特斯拉在国内生产的车型,国产化率超过了90%,几乎所有的零部件都在国内采购,也降低了物流成本。
还有就是,特斯拉的营销费用是比较低的。特斯拉特斯拉坚持不投广告,几乎没有各种奇奇怪怪的营销活动,而是将95%以上的资源投在了研发和生产上。这也会降低特斯拉的成本。但是这并没有影响特斯拉的销量,即使在舆论环境极差的情况下,特斯拉的销量仍然可圈可点,特斯拉的口碑在车主群中反响也是很好的。
因为上述的因素,特斯拉的造车成本确实是比较低的,这种低成本让特斯拉有了更为自由的定价权。并且特斯拉定价坚持以成本导向,成本增加时价格会上调,成本下降时价格也会随之下降,这在特斯拉历次调价过程中也可以看得出来。所以,不排除未来特斯拉还会继续下调售价。当然,这种调价,会给国内的新能源车企造成巨大的压力,就看这些车企如何应对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国内这些新能源车企造车成本为什么这么高呢?即使售价高达四五十万,还是亏损。
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新势力造车没有规模优势,研发费用无法分摊;由于用量少,零部件供应商的价格也很难降下来;还有各种管理、工艺等方面的问题。此外,这些新能源车企都有极其高昂的营销费用,广告做得满天飞,各种眼花缭乱的营销活动,也会增加造车成本。
还有就是,这些新势力造车群体中,有一些车企并不是以造车为目的,而是以资本运营为目的,新能源汽车只是他们的一个马甲而已。在汽车上不赚钱,在资本市场早就赚回来了。这些车企,会在资本退潮后会及时撤退,留下一地鸡毛,买这些车的人,就等着受苦吧!
2023年刚开年,特斯拉就给这些新能源车企当头一棒,接下来的日子,随着补贴的退坡,以及部分城市不再给插电式增程电动车绿牌,部分车企的日子会相当难过,甚至会有部分车企直接倒闭。所以,我们购买新能源汽车,一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