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2月1日,微软投资的OpenAI发布了这款聊天机器人模型ChatGPT后,仅过去3个月的时间,ChatGPT的爆火已经成为了全球最为关注的科技创新事件了。
据瑞银集团报告显示,ChatGPT推出后仅两个月,它的月活用户已经突破了1亿,成为史上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级应用程序,比Tiktok、Instagram还要“现象级”。
风口之下,概念股狂涨、资本涌向热土、科技巨头纷纷跟进,不少媒体甚至得出了ChatGPT将能取代部分人类工作这样的结论,但狂欢背后,ChatGPT到底有没有被“神化”?
ChatGPT将取代人工?
如果你已经尝试过与ChatGPT对话,那么你应该也发现了,ChatGPT就像一个全能选手,不仅能接住你的任何话题,而且还能举一反三。当然,最重要的是它并不难操作,就像你在跟一位网友聊天那样,只是不会冷场。
整合不少网友、博主的“提问”来看,ChatGPT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比如在文学创作上,ChatGPT的发挥空间很大,上至诗词歌赋,下至歌词RAP,鲁迅风、周杰伦风,ChatGPT都能应对自如。
而且ChatGPT还会不断“学习”,比如刚开始有网友问ChatGPT算术题,在ChatGPT回答正确答案后,网友表示“我老婆说这是不对的”,ChatGPT就会马上认怂,并表示老婆才是对的。但经过OpenAI 的调教后,现在再将这个问题抛给ChatGPT,它已经会回答 “只认真理”。
看上去ChatGPT似乎是“无所不聊”,但如果你想跟它探讨更深入的问题,或者逻辑性更强的问题,它的表现可就不如预期了。
比如对ChatGPT提问一些文化、历史的常识,它也能对答如流,但细看的话,ChatGPT的回答看似逻辑自洽,但大段文字背后却难免有种“一本正经地忽悠人”的感觉,细看的话,ChatGPT回答绕来绕去,却不一定回答到点子上。
也有网友对ChatGPT提问相对复杂的算术题,它虽然给出了很详细的解题过程,但答案却是错的。
从这几点来看,与其把ChatGPT当成是全能型的人工智能,现阶段它更适合当一个能快速响应的“搜索助手”,在文案写作或是某些专业问题上给我们提供参考,注意,是参考而并非正确答案。
要知道,ChatGPT的所有回答都是基于互联网上的已有数据和内容,对于一些既定问题,它能给出正确答案,比如名人生日日期。但更复杂的问题,即便是ChatGPT能给出答案,我们也很难保证其真假,如何筛选数据、如何过滤数据,我们还需要能快速索引、排序、过滤网页信息的搜索引擎,以及我们的人脑。
因此,有观点认为ChatGPT可以取代人类的部分工作,比如文字创作、数据分析甚至是写代码,但目前来看,谈“取代”还是言之过早。毕竟在创作层面,基于算法的ChatGPT仍缺少想象力,但提高部分创作者的工作效率,ChatGPT还是能做到的。
资本市场已经迫不及待了
这么看来,ChatGPT最能威胁的,其实并非文字工作者,而是搜索引擎,随着人工智能的加入,当下的搜索模式或还会出现大变化,Gmail创始人甚至表示搜索引擎将活不过两年。
各大科技巨头确实也急了。最新消息称,微软宣布正式将ChatGPT引入必应搜索,微软表示,有了这个人工智能模型,搜索查询也会更准确、更相关,此外,新的必应还可以生成内容,帮助用户写邮件。
其它科技大厂也不甘落后,比如谷歌母公司Alphabet便宣布将推出名为“Bard”的AI(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服务;苹果将在近期举办年度内部AI峰会探讨新的产品;亚马逊也成立了工作组探索ChatGPT等AI工具对企业的工作职能。
国内科技巨头也同样唯快不破,百度率先确认旗下的ChatGPT项目名字为“文心一言”,将在3月完成内测并向公众开放;360也表示将推出类ChatGPT技术的 Demo版产品。
如果说微软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的话,国内巨头则更像是“被逼上梁山”,比如360急急忙忙拿出一个Demo版就来应付媒体,说到底,科技大厂怕的未必是产品技术跟不上,而是资本市场如何看。
当人类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越来越难出现技术性突破,这跟当前的生产要素分配有关,没有需求就很难推动创新,正如IPhone出现之后,智能手机市场已经很久没有出现技术性创新了,不是不想,而是并不容易。
但站在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必须要不断有新概念,讲新故事,资金才能流通,机构才能获得投资价值。从这一点来看,资本市场不怕自己押错注,怕的是无注可押,对于一众上市公司而言,它们要获得资本的支持,便一定要追逐风口了。
泡沫到底有多大?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近年每当有新风口出现,市场都会疯狂炒作,比如元宇宙、AIGC、AR等概念,都曾被资本热捧。
以元宇宙为例,在其最火爆之时,连Facebook都要更名为Meta,国内大厂也纷纷跟进推出相关产品,比如百度推出了元宇宙游戏希壤、字节推出元宇宙社交派对岛,只是这些产品现在已几乎没有任何市场声量了。
而AI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当前人工智能已经大范围应用于自动驾驶、机器人、视觉识别、语音识别等,国内也早有AI上市公司,比如商汤科技、云从科技等,但以商汤科技为例,自上市以来其股价就一直下挫,在资本市场一直“遇冷”。
同样是新概念,为什么ChatGPT就能“众心所向”,其它项目却要坐冷板凳呢?背后其实是炒作价值和市场预期,考验的不仅是“讲故事能力”,还有“商业落地能力”。
资本市场之所以对ChatGPT趋之若鹜,是因为跟其它“新概念”相比,ChatGPT的“落地能力”,也就是实用性似乎更强。
我们先看国内目前的AI上市公司,如商汤、云从等,主要是从事视觉识别、语音识别,其AI原理均是大规模的数据学习,跟ChatGPT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它们的股价表现却一直平平无奇,主要还是因为“落地难”。
一方面,在业务层面上它们有阿里云、腾讯云这样的竞争对手;另一方面,落地业务多以B端、G端为主,在C端市场拿不出大规模落地的产品,终究很难将规模做上去。
像元宇宙等“新概念”也存在这一问题,就是当前C端市场对其接受度还不够高,当消费者谈及元宇宙时,大多只能想到VR设备/游戏,应用还不够广泛。
相较而言,ChatGPT的落地难度似乎就低得多了,比如有调查显示,89%的美国大学生承认使用ChatGPT做作业,53%的学生用它来写论文,更有学生用ChatGPT来生成论文拿下了全班第一。
暂且不讨论将ChatGPT应用于做作业、写论文是否符合学术规范,但至少可以说明ChatGPT的应用场景比起只能玩游戏的VR,或者还不能落地的元宇宙要丰富得多。
华西证券在ChatGPT相关报告中列出了其能做的49件事,涉及教育、科研、游戏、新闻等领域,前景广阔,当前资本也加速押注与ChatGPT相关的大规模预训练模型赛道。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下半年以来,该领域出现了多笔大额融资,单笔融资金额甚至高达10亿元,包括联想创投、君联资本、创新工场等知名投资机构。
短短几年,从区块链,到元宇宙,现在又有了ChatGPT,互联网的“风口”总是来得快,去得快。这一次ChatGPT出圈,固然有资本的推波助澜,但最终ChatGPT能否留下,看的也不全是资本的意志。
总的来看,目前ChatGPT并未开源,商业模式也有待验证,离盈利兑现还会有一段时间,国内外的科技大佬能交出怎样的产品,产品质量如何,迭代能力如何,将是其能否留住消费者的关键,当然也是ChatGPT能否成为商业基石的关键。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