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这么个问题,想展开写一写:在华为王者回归这件事上,为什么感觉“支持国产”这个口号喊不动了?
这个问题本身其实不太严谨,首先华为并没有上演“王者归来”的情节,事实上华为目前的状况用“艰难求存”来形容更为贴切,它与“王者归来”的距离主要还是看国内半导体技术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半导体技术水平之间的差距。
这么说吧,如果客观环境上中美科技竞争一直存在,同时我们的半导体技术水平始终无法追赶到国际先进水平,那么不要说华为无法“王者归来”,像比亚迪一样同样越来越依赖芯片的汽车公司,像那些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基本上都很难再达到华为曾经到过的高度。
至于说“支持国产”的口号喊不动,我认为它代表着某种越来越明显的对华为的质疑,这种质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质疑:华为的“4G手机”为什么比5G手机还贵?
对华为指责的声音中最响亮的就是“4G手机的配置卖的比5G手机还贵”。但我想说的是,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大部分并不了解华为手机与其他手机在通信信号上的“真正差别”。
因为华为旗舰机与市面上5G旗舰手机在配置上相比绝不逊色,甚至高出一档,而且从本质来说华为手机并不是4G手机,而是缺失5G信号收发能力、但芯片中集成有5G模块的智能手机。它跟其他5G手机相比缺少的是射频芯片,这个东西决定着能否收发5G信号,而手机芯片中的5G模组主要起调制解调的作用。
从通信单元的成本来说,华为跟其他5G手机相差不大。同时因为它集成了Wi-Fi6技术和AI技术,上网的实际体验甚至要优于很多5G手机,以及对能耗、散热以及续航的控制都非常出众。
从整机硬件来看,华为的成本也略高于其他旗舰,这个主要体现在摄像单元,但是这种硬件成本的差距并不大,或者说尤其在制裁以后,国内手机厂商在手机上的硬件成本几乎都是透明可查的。
拉开华为与其他5G手机售价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软件。
华为的鸿蒙OS所衍生出来的各种玩法,与其他智能硬件的互联互通,系统级应用的高效,这些东西确实是谁用谁知道。这也是华为目前产品最有吸引力的一点,也是维持其用户粘性最重要的一点。
怎么说呢,华为的产品思维早就脱离了“追求性价比”这条国产手机厂商一直在用的思路,它现在的产品思维跟苹果更接近,“让用户更舒适”,它不再可以刻意去满足普遍存在的“性价比需求”,而是让用户去适应产品的调性。
我认为这也是后来荣耀独立出去的主要原因,荣耀走的其实就是“性价比路线”——哪怕高端旗舰也讲性价比,跟国内其他厂商几乎都一样。但华为手机摆脱了这个思路,它只想造出来用起来更舒服的手机,然后把是否愿意购买的选项交给了用户。
这算是一种国内目前比较少见,但是也并非不存在的商业逻辑——其实大疆也是这路线,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这条路线,这意味着消费升级。
所以我认为仅凭借“4G手机比5G手机价格还贵”这种观点去指责华为的人,绝大多数属于不了解具体情况,也存在少数人明知道这里边的逻辑但装作不懂,别有用心。
第二个质疑:为什么很多人对华为的态度从“支持”变成了“质疑”?
这一点倒是不难理解。
从2018年开始吧,其实华为就已经被打压了,并且也因此开始逐渐成为舆论的焦点,后来随着美国拉开制裁大幕,几乎倾尽力气对华为进行打压,但华为之后所做的应对和表现出来的底气,让国人异常钦佩,从而让华为变成人尽皆知的民族企业。
但这种狂热的支持并不能解决华为的问题,反而会给华为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压力和影响,而且这种全面关注无形之中推高了国人对于华为的期望值。这种效应就有点类似于古代的计谋——捧杀。
随着美国对华为的全面制裁,我们国家在半导体行业的底蕴薄弱以及技术缺失逐渐都被暴露出来,而很显然这种问题与差距并不是一家企业三五年乃至于十年八年就可以解决抹平的。但是华为成为了这种全民期望的承载体。
如今三年过去了,华为的增长率已经来到拐点,国产半导体产业链也像是刚刚迎来它的冬天,一两年前刚被制裁时那种对华为“进展飞快”的期待都被现实一点点碾碎。所以有些人对华为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他们觉得华为的技术实力本来就很弱,不然怎么可能被制裁后消费电子业务几乎停止,芯片也造不出来。
甚至据此判定华为跟小米等其他手机厂商其实是一路货色,都是为了赚钱。
发展到后来,就变成了对“支持国产”的质疑与冷笑。
我理解这种心理,但我不认同,我认为很多人缺乏对半导体技术发展过程的客观认识——我们与西方国家在半导体产业链核心领域的差距绝不是三五年可以解决的,甚至十年都很难追赶到身前。
我们需要客观认识到,西方国家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领先,是建立在西方二十多个发达国家各个领域的专家、工程师,在三十年以上的时间尺度里,不断进行技术磨合而最终获得的技术优势。
所以我们不能无谓地乐观。
但我们更不必悲观。
第一,我们这个经济体有制度优势,这个不是说官话,而是实话。
我们这种体制做这种需要调动大量科研资源进行技术攻关的项目早就轻车熟路,而光刻机项目的攻关很显然也属于这类项目,目前我们最大的难题就在于对于光刻机的研发还没有整体规划,换句话说不知道该怎么开始,从哪里切入。
第二,我们如今的科研能力和工业制造能力已经能基本满足这个项目的推进需求。
其实在某些关键材料领域我们跟日本德国这些国家相比还有距离,但是科研人员的规模和国家资源的巨大投入,都让科研攻关能力获得加成,所以材料上的技术难关应该只是时间问题。而在制造端同样如此,精密加工或许与西方还存在距离,但在我们这个人才储备下攻克它们只是时间问题。而且我相信这两块的效率会很高。
至于华为,在现阶段的国产半导体产业链建设上,没有一家企业能发挥的作用大于华为,包括中芯国际,因为华为实实在在在积累技术,在做技术上的突破。
而且我认为在后续的半导体发展规划工作中,华为也将重度参与,它对国产半导体产业链的重要性或许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想象。
如果你始终认同这个逻辑,那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跟我一样一如既往地支持华为,因为我们相信,至少现在它的明天跟中国科技的明天同一个命运。
第三个质疑:华为航向偏移,还在攻克半导体技术问题没?
说实话,这两年来有两件事让我感慨比较多:第一是孟晚舟归国,随后任老再次隐身;第二是华为余承东给新能源汽车领域带来的满城风雨。
第一件事让我看到了华为这位掌舵者的深情与理性。在2021年九月下旬之前将近三年,任正非以超高的频率出现在公众视野,各种高谈阔论,向世人聊自己、聊华为、聊科技、聊未来,镜头前的他始终举重若轻。但是孟晚舟回来后,任正非再次回到2018年之前的状态时,我才认识到,那几年他所隐藏起来的情感。
而这一进一退显示的何尝不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智慧,三年的走出幕后,他让华为走过了情绪上的低谷,毕竟不是哪一家公司经历美国的狂风暴雨还能保持斗志、继续战斗的?但这位老人以孱弱身躯微笑以对,鼓舞着所有人继续向前走去。
而当一切步入正轨,他再次隐身——他需要站在一旁思考更多问题,他要做回以前的角色——一个发现航向危机并把它指出来的人,一个必须保持冷静和坚定的掌舵者。
这件事让我对华为能否坚持攻关半导体保持乐观。
第二件事就是华为全面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
新能源汽车是智能手机市场进入行业景气后期时出现的高景气行业,而且这是一个完全能跟传统消费电子产品市场规模相比拟的庞大市场。
华为的进入目的看上去很简单——赚钱,来补偿因制裁受到打击的消费电子业务的业绩损失。而且华为进入早期主要就以轻资产运营模式——以技术和软件服务来盈利,后边增加了产品制造,但主要还是聚焦于智能汽车的软件服务。
华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频现热点时,智能手机仍在不断推出,但是不论销量还是价格表现,都让很多消费者感到衰退,人们对于华为在手机产品上的“创新失速”其实积累起了不少的怨言。尽管很多人也知道,华为并非不想在手机产品上积极发展,而是在被制裁的背景下很难有很大的作为。
我认为对于华为在半导体技术发展上不努力甚至弄虚作假的质疑,多半是这种落差造成的——华为在新能源汽车业务上的突飞猛进,与在手机业务上的进展缓慢、业绩一般相比,会让很多人觉得华为了生存,也许已经不重视智能手机,对于海思的重视程度也有了下降。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华为的收入构成之中,企业级应用、政府采购等算是收入的大头,或者说是净利润的大头,消费者业务在前几年华为手机最火爆的时候营收贡献不断增加,但是利润贡献上还没有超过一半,到现在利润更是主要着落在企业应用。
我们不要忘了华为在通信领域依然有着庞大的客户群体,同时华为的智能光伏业务也享誉全球,以及其他的行业级别应用。
华为赚的这些利润,其中有超过20%投向了科研,2021年这个数据是1427亿元,这些研发投入中虽然并不知道具体花在了哪一方面,但海思芯片绝对是大头。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简单梳理下华为的业务部署,会发现其产品和服务广泛需要人工智能芯片、安防芯片、手机Soc、车用芯片等等高性能芯片,这些芯片对它的重要性会与日俱增。
可以这么说,芯片对于华为就意味着命脉。
所以华为非但不像表面所标出来的偏离航向,它可能正在为更遥远的目的地做着技术储备。
写在最后
我相信它有一天真的可以“王者归来”,只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因为那必定也是中国科技实现崛起的时刻。
而在此之前,希望华为,以及更多像华为这样默默发展着科技,为国家科技的崛起积攒着力量的企业,都能在掌声和质疑声交织而成的舆论浪潮之外积蓄力量,最终蔚为大观。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