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隔壁工位的21年清北本硕毕业的小姐姐正式提交了离职申请(基本上要放弃已经到手的帝都户口指标,回到老家),这两天跟她交流了一下想法,感受颇多。有几点共识,这里跟大家交流一下。
共识一:17年之后一线城市的“高材生”们越来越焦虑。
一线城市在经历了一轮房价的疯狂上涨之后,留给90后的只剩下焦虑,其中例举了很多实例,包括面临职称、高房价双重压力不敢结婚的顶尖高校的青年教师;在房贷重压之下,上有老下有小的互联网精英;实在无力负担,在天津买房,同时面临房贷、房租压力但是又不敢辞去北京工作的精致白领;还有刚踏入职场,已经被领导们PUA的职场小白。无论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90后似乎都很焦虑。
共识二: 17年之后互联网有很多明显的转折点。
转折点一,互联网+概念失灵。17年之前任何线下模式搬到互联网上似乎都是风口,电话+互联网造就了移动社交,购物+互联网造就了电商,打车+互联网造就了网约车,吃饭+互联网造就了美团,银行+互联网造就了互联网金融,保险+互联网造就了互联网保险,自行车+互联网造就了共享单车等等,但是自从ofo的大败退及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加强,似乎从市场和监管的角度看,这个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转折点二,巨头加速无边界扩张,创业公司几乎再无翻身之地。17年之后似乎所有的巨头都在寻找自己的第二、第三增长点,但是第二、第三增长点的由来几乎都是靠收购或者直接照抄创业公司跑通的模式来完成的,抖音之于字节跳动,共享单车、社区团购之于美团、阿里,游戏之于腾讯等等,留给创业公司的空间越来越小,这段时间我们看到了,独立云厂商、社区生鲜的大败退,看不见的还有很多小而美诸如:办公效率工具、数据库、小型游戏工作室、内容社区等等开始投入头部大厂的怀抱。
转折点三,加速经济由虚向实,实现共同富裕口号的提出。2021年,承载了百万人就业的教辅机构解散、游戏版号迟迟不下发,大厂们纷纷剥离非主营业务就是很好的体现,国家的痛定思痛几乎把互联网造富按到地上摩擦。
共识三:17年之后,互联网对应届生越来越不友好。
17年之前可以说是互联网时代的黄金期,一个稍微有点经验的互联网人面临的是一片蓝海,无论从职业选择上还是收入上,移动互联网的红利造就了很多“纸面财富”,互联网的精英们在18-20年都曾经达到过财富巅峰(主要是期权股票的账面价值),但是这一切跟17年之后毕业的年轻人无关,互联网的造富盛宴结束前,17年之后毕业的年轻人都还没有拿到这场宴会的入场券,等到辛辛苦苦拿到入场券,盛宴已经结束。
共识四:留在北京并不仅仅意味着一套房子,一个北京户口。
我们提到了何为留在北京?相信很多人几乎都会说:拿到北京户口,买下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无贷款),这里我们谈到了老北京问题,北京是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城市,可能我们这一代人在北京经过20年的打拼,留下了,但是我们的后代呢?他们能不能抗住这种竞争呢,他们的退路又在哪里,这一点要考虑好。很多人吐槽高考的不公平,但是什么叫公平呢?一个小镇青年考不上本科,还能考虑去省会、三线城市、乃至留在小镇,可能生活不尽如意,但是至少平安渡一生几乎没什么难度,一个省会青年考不上一本,凭借普通本科学历还能在省会谋个差事,在父母的照拂下,安稳过一生,但是一个父母都是新一线城市的新新人类的孩子呢,如果考不上211,在北京又谈何立足,父母能给他们的职场生活和买房提供多大的帮助呢。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留在北京意味着:有北京户口、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子女如果不是那么优秀,依然可以依靠自己的资本积累或者人脉积累让他们在北京活下去。
共识五:职场是场马拉松,不能过分乐观也不能过分悲观。
互联网现在或者后面几年可能依然是完成资本积累最快的行业之一,但是人脉积累却不一定,体制内的工作资本积累可能没有那么快,但是人脉的累计可能速度更快一些。另外互联网并不是一个可以长期稳定的工作,绝大多数人都会面临40岁的年龄危机,所以相当于互联网人需要尽可能的在24-40岁,16、17年的时间里完成体制内30-35年的资本积累。
结论:逃离互联网和逃离一线城市可能是一种明智的表现。以上,可能是我们两个90后当前能够得出的最浅显的见解。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