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在镍镉电池市场做到了“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供应商”的王传福,瞄上了飞速发展的中国汽车行业。
为了取得资质和牌照,他买下了西安的秦川汽车77%的股权,并更名为比亚迪汽车。
当时恐怕谁也不会想到,这一桩买卖会让身处西北腹地的西安,在20年后摇身一变为“新能源第一城”。
20年后,2022年,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01.55万辆,超过此前一直稳居榜首的上海,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的城市。
2022年部分城市新能源汽车产量(数据来源:公开报道整理)
它的背后,正是比亚迪、吉利等车企的产量狂飙。
事实上,在燃油车时代,西安从来不是重要的“汽车城”。
广州、上海、重庆、长春、柳州、北京和武汉,这七大主流汽车生产基地构成了中国的汽车制造版图。
如今,因为新能源时代的到来,这样的传统格局被打破。
西安,成了一匹弯道超越的黑马。
让西安人说一句:感谢比亚迪
2月,刚刚发布了起售价为9.98万的秦PLUS DM-i,比亚迪的生产线目前是满载的状态。全国各地的订单纷至而来,产能即将突破百万辆的西安基地仍然吃紧。
原因无它,这里是热销车型“秦+宋”的主要生产基地。
2022全年,“秦家族”累计销售349075辆,“宋家族”累计销售478120辆,两者相加占据了比亚迪全年总销量1868543辆的近半壁江山。
比亚迪2023年将向年销400万辆发起冲击,毫无疑问的是“秦+宋”仍将扛起大担。
2022年,比亚迪热销车型“秦”和“宋”的销量几乎占据其全年总销量的一半
今年1月,西安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挂牌出让2宗工业宗地使用权,位于高新区庞光街道旁,总占地面积近2000亩,产业类型为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
虽然出让结果未公示,但从地块位置来看,此处正是比亚迪四期的版块。
这意味着,比亚迪的西安基地还在继续扩大产能。
2022年西安比亚迪工厂的新能源车产量为99.5万辆,占西安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的98%。从结果而言,一直以来以低调示人的西安,在如今的新能源市场可以分得一大杯羹,核心原因就在于比亚迪的成功突围。
除了“王朝网”的热销车型,比亚迪的纯电动客车基地、30GWh动力电池项目、高端智能终端产业园项目、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都在西安落地。
2014年9月,比亚迪西安新能源汽车基地一期项目在高新区草堂科技园实现投产;2017年,比亚迪西安新能源厂区开建;2018年,比亚迪30GWh动力电池项目也落户西安工业园;2019年,比亚迪高端智能终端产业园项目开工;……
王传福曾表示,西安是比亚迪除总部深圳以外,布局最全、业务合作最广的城市。
作为汽车产业链的重要一环,比亚迪不断与西安汽车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的推动方式进行适配。
比亚迪西安基地平均每分钟生产一辆整车
西安城区已形成“一南一北”两大汽车产业集聚区。
城南以高新区、鄠邑区为依托,比亚迪、南京金龙开沃为支撑,形成集汽车新技术研发、应用、测试为一体的高新区汽车产业集群。
城北以经开区、秦汉新城、高陵区为依托,并以陕汽、吉利、宝能为主要代表的汽车产业,成为千亿级产业集群。
可以说,西安形成了以陕汽重卡为支撑的汽车产业发展格局,涵盖整车、专用车制造以及动力系统、整车热管理、底盘系统、车身系统、汽车电子等汽车产业全链条。
虽然没有公开数据,但经过盐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仅在西安地区比亚迪总产值就达到了1000亿元的级别。
这与特斯拉在上海的产值已然不分伯仲。
人凭啥愿意去?
虽然深处内陆,没有上海、重庆等城市绝佳的海河运优势,但西安四通八达的铁路网路在相当程度上补足了交通上的短板。
随着西银高铁、西延高铁、西十高铁、西渝高铁等的开通,西安站“米”字形高铁全面落地。铁路枢纽无缝对接咸阳机场,形成了临空、临站、滨河、高速四维一体的交通优势。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的西大门”,西安还有着通过铁路连接中亚、东欧乃至西欧地区的重要作用。
2022年全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量达到4639列,创年度开行量新高。西安成为全国中欧班列开行城市中,首个年度开行量突破4600列的城市。
2023年1月,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346列,较去年同期增长11.6%
这对于眼下积极寻求出海机会,甚至不惜自己上阵造船的车企来说,多一条“陆上丝路”显然是非常有帮助的。
交通上的优势,对于产业集聚是基础。但想发展好一个产业,重中之重还是要让人才汇聚于此。
而这,曾是西安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所面临的问题。
高校、科研院所的数量是西安市的城市王牌,但作为全国高校与科研院所最集中地之一,西安很难阻止高层次人才大量外流。同时,作为重要的中国腹地城市,西安对人才又没有足够吸引力。
孔雀东南飞,对于西安来说无疑是可惜的。
西安是全国高校与科研院所最集中地之一
咋办?
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就在于,提供更多以及更好的就业岗位。
这需要回到高水平的招商上。
招商并不容易,特别是国企多的城市,往往“衙门作风”盛行,行政效率低下,涉商的对应体制陈旧,产业配套服务缺失。
东北三省、北方乃至中部的一些城市,都存在这样的弊病。无论是内部孵化还是外部招商,这样的环境都不具有吸引力。
西安也曾是如此。
老西安办事难,本地人都经历过。路跑了很长,话说了很多,材料准备了一堆,事却迟迟办不了。企业办个事情,更是要到多个部门跑,盖几十个章。
而在几年前,西安花大力气实施的行政改革,让事情有了变化。
比如,2017年初,西安推进“行政效能革命”,完善“四张清单一张网”(即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和政务服务网),同时加快推进网上审批,让网络、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市民少跑路,提出政府部门应自觉为群众和企业当好“店小二”。
这样的做法收效很明显,西安相继请来了海航、华为、吉利、腾讯等大型企业。
2019年8月22日,西安,西北首家华为授权体验店Plus开业
王传福也在公开场合讲过两个有关西安对待他的小段子。
一次是王传福在深圳过生日,王永康在当天一早发了祝福短信,率团招商的西安市某常委级官员借机登门道贺。
一次是王传福在西安转机,仅停留一个半小时,西安那边却专门为其准备了午餐。
他当时说:“这样的待遇,我在全世界都是没有遇到的。”
能让王传福感受到如此厚待,“比亚迪们”的稳步投资还会远吗?
新能源第一城,谁都惦记
除了西安,实际上还有很多城市押注新能源车,提出多项政策,增强招商引资力道。
这其中,以上海、深圳、重庆、合肥、武汉、南京等城市为代表,均曾喊出过“新能源之都”的口号。
而火石创造产业研究院研究总监冯雷,他评价过各城市“建设新能源车城”的不同路径。
他认为:
西安是深度绑定比亚迪、吉利、陕汽等领军车企,成功实现弯道超车。而常州、合肥、长沙和深圳是在 “链主”企业带动下,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形成后发优势。武汉、重庆、广州这些传统汽车重镇,则是通过转型升级,导入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强化自身优势。
但当新能源汽车品牌进入愈发激烈的搏杀阶段,各城市的表现也与它们所招来的厂商业绩绑定起来。
为了进一步巩固自身在新能源汽车制造上的优势,除了比亚迪,西安同时加强与其他几家车企的合作。
吉利西安汽车生产基地投产,这一项目是吉利汽车旗下面积最大、投资总额最多的工厂。吉利汽车西安制造基地已建成吉利全球首个全架构、全能源、全车系超级智能“黑灯工厂”,成为国内整车企业的首个零碳工厂。
吉利的西安“超级工厂”,因整个工厂可以关灯进行,所以又被称为“黑灯工厂”
此外,陕汽掌握有新能源商用车核心技术,研发出混合动力压缩式垃圾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港口车、增程式环卫车等新能源特种车。法士特新能源产品全面覆盖了卡车及工程机械等应用领域,在新能源重卡市场占有率超过50%。
得益于龙头企业的带动,西安初步形成了纯电动和混合动力轿车、物流车、环卫车、码头牵引车等新能源汽车,加上CNG、LNG等清洁能源重卡“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西安的胜出,与比亚迪的胜利关系紧密。
而上海的让位,与特斯拉被比亚迪反超又有直接关系。
温州的彻底没落,正是因为威马的揭不开锅。
可以预料,在突入“价格战”后,今年各城市的新能源车产量,极有可能产生新的激烈变化。
2023年1月6日,特斯拉宣布Model 3和Model Y降价,降价幅度为2万元至4.8万元。降价后,Model 3起售价22.99万元,Model Y起售价25.99万元,创下历史最低价格
未来谁是新能源第一城,谁是新能源之都,现在都还不好说。
仅凭一家企业的一枝独秀,也很容易让城市与企业陷入“荣辱与共”的被动境地。
“除整车企业外,少数供应链企业有自主创新和研发投入,但大部分高附加值、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及部件依赖外供,西安原有供应链企业配套能力不足,乘商兼容度不够,以至于本地配套率不高。”熟悉西安汽车行业的人士,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虽然暂时坐上了第一,但远远还未到坐稳的时候。西安的超车值得欣喜,但征途仍在眼前。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