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看起来是一件寻常事 ,人人都会有几个朋友 , 但交友却又不能随随便便 。朋友关系不像父子、夫妻 ,事关亲情和法律,也不像上下级之间,有制度和纪律约束 , 聚也易散也易,所以交友不仅要有所选择 ,而且还需善交 ,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
对别人过于的尊重和客气,这并不是一种能够和别人获得「交心」关系的方式。我是直到今年、已经 42 岁了才意识到,我过去之所以很少交心的朋友,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太想和别人成为「好」朋友了,所以总是表现的对别人很客气,很有礼貌,但这样反而在无形之中推远了你和别人的距离。
我的家庭从小给我的教育就是:你要成为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不要给别人添麻烦。所以我和别人交往的时候都很有礼貌,很客气,也很能为别人着想。小的时候我很以自己的「懂礼貌」为豪的。因为周围的大人都会因此而夸奖你。但是后来慢慢的我发现,我的这种「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处事方式,越来越令我感觉很不舒服。
首先,你很容易成为群体中的那个被忽略和轻视的对象因为觉得你好说话,没要求,所以什么事情和你都好商量。如果需要牺牲某个人的利益,你也最好说话,还不会闹事。
其次,你很难获得别人的尊重因为你的「为别人着想」,会令你在与人相处时,习惯性的将别人摆在你自己之上。会觉得什么事情都要以别人为先、以别人为主。这种无意识地将自己的地位放低,一定会在你和别人相处的细节中表现出来。而任何的群体之中,一定会有一种潜在的「地位」意识。就像狼群会通过进食的顺序等细节来体现个体的地位,下位狼会对上位狼抱有尊重,并服服帖帖。在人的关系中也是这样,我们会通过比狼群更复杂的方式和细节来体现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比如饭桌上的座次,走路时的前后位置,交流时的态度等等,这些无数的细节都在不自觉间形成我们在他人心中的「位次」。
你对别人的每次态度都会形成对方判断你是他的「上位」还是「下位」的依据。如果你是「上位」,他就会尊敬你;如果你是「下位」,他就会轻视你;这是客观存在于每个人的潜意识判断之中的。不管我们这些希望一切和平、人和人之间不要有那么多的地位冲突的「老好人」对别人是多么的平等,那些将我们判断为是「下位」的人仍旧只会轻视你。而且,如果你因为「尊重」别人,而对一个在客观层面和组织水平上处于你「下位」的人,施以了「上位」的待遇,那么这个人绝对不会因此而感激你。而是一定会因为你对他施以了「上位」的待遇,而不自觉的将你视为他的「下位」,并因此轻视你。这样的事情在我身上发生了很多次。次数多了之后,坦白讲,令我有些恼火。
本质上是因为:之前我的家庭教育,给我建立的对社会关系的认知是「平等」的,但客观的现实并不是这样。只要是一个群体,就必然存在「位阶」。无差别的尊重别人,这并不是在存有客观的「位阶」属性的群体中生存的好的方式。过去我一直不理解「下马威」这个概念的意思。我说的「不理解」指的不是完完全全不明白这个概念的内涵和作用,而是我不知道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同时我对一切人际关系中的技巧也几乎都是这样的「不理解」。但是随着我接触的形形色色的人越来越多,我才发现原来其实这一切的技巧本质上都是围绕着「位阶」这个概念展开的。之所以要给别人下马威,就是令他明白,你不是他的「下位」,他不能视你;酒桌上让别人喝酒,拒绝别人的喝酒,揶揄别人,这些所有的小手段本质上都是「位阶」的博弈。过去我认为这些小动作很无聊,本质上是因为我的生活情境过于的单调和简单。「酒场」只是一种特殊化、极端化的「位阶博弈」的情境。因为它过于的极端化,反而令我过去对它敬而远之,从来没有好好的思考过它的本质。但其实「位阶博弈」的情况,在各种生活情境中无处不在。别人是否尊重你,和你对他有没有礼貌、你为人处世好不好,你会不会为别人着想等没有任何的关系。
别人之所以会尊重你,本质上是因为在「社会位阶」中,你处于他的上位。只有上位对下位的有礼貌、为别人着想之类的才是有价值的。举个夸张点的例子:你隔壁刘二麻子对人非常有礼貌,但你并不会因此对他这个丑男有丝毫的感觉;但那些男明星,「有礼貌」会成为无数粉丝都会夸赞的优点;甚至是他的缺点在粉丝的眼中也是优点。如果一个人很有钱,但是他很自卑,在人际交往中总会因为低自尊而把别人放在第一位,什么事情都生怕得罪了别人。那么虽然他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这也不会让身边人尊重他。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在告诉别人的是:「我是一个你可以随意对待的下位」。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社会位阶」是一种十分复杂的、难以量化的、由多种因素共同组成的认知概念。我们很难说世俗成就、个人心态、自尊水平、智慧层次等这些因素哪些起决定性作用。因为这些因素会相互影响,就像有钱的人会因为低自尊令别人觉得他是下位,一个原本低自尊的人也可能因为有钱了而建立高自尊成为上位。一个人可能世俗成就很失败,但他的人格结构非常稳固,这就会导致即便已经是很高位阶的人也不敢轻视他。
总结而言:「社会位阶」是由自尊水平,世俗成就,个人心态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形成的一种存在于群体中的关系地位。几乎在所有的生活情境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位阶博弈」,多数个体都会希望提升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阶。但是低自尊的人例外,低自尊的人会习惯于在关系中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或者在任何人际关系中都习惯性的将自己定义为「下位者」。他们之所以会采取这种方式,一方面是因为无意识的关系模式,另一方面这是一种他们在关系中自我保护的策略。通过主动将自己定位为「下位者」,来避免和别人的冲突,避免有可能来自别人的、自己无法应对的伤害。但是无论基于何种原因,主动降低自己的位阶并不是一种很好的生存方式。
渴望获得别人的尊重,渴望成为社会关系中的高位阶者,这是社会动物的本能。如果强行压制这种本能,很容易令我们的内心无意识之中产生很多的冲突。当然,像佛教徒等这样的修行者,要磨去的就是我们这些无意识的本能,这是另一种路径,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对于一般人来说,合理的满足自己的这种欲望才是成长之道。
那么我们要如何运用对于「社会位阶」这个概念的理解,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呢?首先我们要明确的一个前提是:世俗成就对于社会位阶的提升一定是有加成的。
反过来也可以理解为:提升自己的社会位阶,是我们追求世俗成就的动机之一。因此追求世俗成就绝对是合理的,是符合人性的。渴望拥有更多的金钱,更多人的关注,这并没有什么不对。这是第一点,也就是在认知上对世俗成就追求的合理化。而不要把这种追求给羞耻化、妖魔化。每个人都有权利大大方方的承认:我就是爱钱,我就希望获得别人的关注和赞美。但是世俗成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命题,而且人各有命,基因和原生家庭的阶级对一个人成就的影响非常巨大,所以我们点到为止。然后是在基于我们已有的世俗成就的前提下,来谈谈、不说是能够提升我们的社会位阶,但最起码能够令我们不至于被别人轻视的一些方法。如何不被轻视?
后来发现,这个想法大错特错。人缘好的人,真正有朋友的人,都是对于别人有价值的人。人缘最好的,可以数得上来有真正朋友的,一般是善良,品行好,又有价值的人。比如富二代,比如学霸,比如一些可以帮助别人搞定一些事情的人。有些虚伪的人,因为存在一些实力,反而会有一些朋友。有些善良的人,因为低调,谦虚,习惯性隐藏自己的实力,反而不受人尊敬。这个世界,说白了,人都是慕强的。你善良,大家可能会觉得你人不错,但不会重视你,你有硬实力,大家才会看好你,才会尊重你。你周围的朋友,才会围着你,以认识你为荣。你就说谁的难度更大吧!别人在“经营可能”,而你却是等待着“真正的偶然”,最好一上来就感觉相见恨晚,马上秉烛夜谈,当天义结金兰,你觉得可能吗?
别人在社交里直面社交的风险,你呢?首先就在“筛选”,然而人无完人,有风险的人被排除,没有风险的人群实际上互相之间根本不需要彼此,因为正是那些风险才需要人建立社交关系,形成共同抵御风险的互助体。你自己如果处于一个比较完善的状态,你会在你不需要别人帮忙的区间里感受到孤独吗?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是不是感觉晚了?很明显,这是缺乏非简单交易经营意识,简单交易是不需要对话的,甚至货都不用看,价格都不用比较,买家给你钱,卖家卖出货,然而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几乎不存在,就连市场菜贩子都得搞几个花样。其实吧!我们的义务教育包括大学的基本课程也确实没有对这些事情有实教。
所以这些人表现的“善良”,大概率是单纯,把人类的终极梦想,当成里真实的社会模样,而促成这一切的,除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占领,更重要的是替之负重前行的人过多的分担了他/她本应面对的社会风险,从而造成里他们对现实认知错位的思想。你看到的虚伪“得到好的人缘”,难道那些给予人缘的都是看不出来吗?朋友,这是大家互相配合出来的,你这个人缘 会随着交换价值的变化而变化,你只聚焦这一个人,你肯定看不明白的。
你以他为圆心,通过他的社交半径,一定可以找到和他一样的你看起来认为虚伪的人,就是这样的“他们”互相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交际闭环的链接,同时也会将这个环扩大,填充进各种不同的人,其中包括你这样的,当你这样的价值没有被认可之后,自然就会被这个群体所排斥,如果因为某些客观或主观的原因导致你离这个群体很近,那么你所言的 善良会孤立的 感觉 就会越来越明显,越呆得久事情就会越发的不可收拾,现在很多学校宿舍的可怕事件就类似于此。根本就不是善恶与否的问题,不要把手段真的当成了性格。
之所以成为朋友 , 大抵思想上有相通之处 , 价值观上能彼此接纳和欣赏 ,品行上可以相互砥砺 。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朋友关系也是比较牢固的 ,比如管鲍之交 、钟子期和俞伯牙 、巴金和冰心之交等等 , 不管世事如何动荡 , 丝毫也影响不了他们之间的友情 , 友情甚至成了他们人生的一个重要支柱。生活中 ,每个人都应该力求多交一些这样的朋友 , 不一定经常见面 , 但却有一份可贵的相通和相知之情 。这种友情很少染上世俗的色彩 ,能保持很长甚至一生的时间 。
不要攀门庭高的朋友 孔子说 :“无友不如己者” , 这似乎是在提醒人们要跟那些超过自己的人交朋友 , 但孔子的意思其实是指要与在学问和品行上超过自己的人交朋友 ,而不是要我们攀高枝 。结交门庭比自己高的人一来是不易 , 二来它很少会给我们带来快乐 。这样的 朋友有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点好处 , 但我们必是在先付出了许多东西 后 , 才能得到他提供给我们的那点好处 。而且当他以一种居高临下,甚至是怜悯的目光瞧着我们的时候 ,我们得到的那点好处与精神上的不快相比 , 也许会显得微不足道 。朋友在人格上应是平等的 。如果失去了这种平等 , 朋友关系是很难维持的。但这也不是说有权有势的人绝不可交 ,前提是做到像孔子说的“上交不谄” ,也就是不低声下气 ,不贪图他的好处 。记住 , 一旦我们成了匍匐在地上的人 ,那么我们就不易得到真正的友情。
与朋友保持适度的距离 。异性朋友不必说 , 距离太近容易使友情走偏 ,就是同性朋友之间 , 也要防止过分的亲近 。比如随便插手朋友的事, 千方百计打听朋友的隐私并且乱出主意 。“与朋友交 ,久而敬之” , 敬也就是保持距离 。距离太大容易淡 ,距离过近又容易腻 ,使人讨厌 。所以朋友之间交往也要注意“小节” , 不便知道和插手的事 ,就坚决不要过问 ,免得朋友为 难或见疑 。
势利之交不可取 有一个人在单位掌握着一点小权 , 围在他身边有许多朋友 。后来他因故出了一次国, 纷纷传说他不会回来了 。他的一个朋友为了讨好领导 , 向领导讲了他很多坏话 。哪知他却不声不响地回来了 , 并且还在那个位置上掌权 ,于是他目睹了一次极为精彩的表演 , 那位朋友毫无愧色地要为他接风洗尘 。他对人感叹道 :朋友 ,真能让人相信 吗 ?其实这样的朋友在生活中是不难碰到的 ,当你呆在台上的时候 , 他跟你比谁都近乎 , 一旦你不在台上了 , 他又比谁消失得都快 。
人心叵测 ,有时也包括自己的朋友 。这样的朋友往往不是基于思想和道义的结合 , 而是一种势利之交 , 用欧阳修的话来说便是“伪朋” 。“以势交者 , 势倾则绝 :以利之交 , 利寡则散 。”所以用不着大惊小怪 。这样的朋友有时也会装出赞赏你的学问和为人的样子 , 但他真正的目的却不在此 。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识别真朋友和假朋友 ,不要被一点甜言蜜语所迷惑 ,更不要故意示人以利 ,那无疑是在召唤一些势利之辈来投奔你 , 而真正的朋友倒有可能会远你而去 。
关心是朋友的应有之义 近人郑逸梅在《艺林散叶荟编》中讲了一则小故事 , 说是两个朋友交谊甚笃 , 其中一人生病, 另一人立刻挟着枕被前往朋友家里 , 与他同榻而眠。一般的友谊可能很难达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境界 , 倘生活中有了欢乐可以与朋友分享 , 心中有了愁闷的事可以找朋友倾诉 ,有了困难朋友肯伸援手 , 这样的朋友就是不错的 。对于一个人有深交 , 你才能知道他 , 知道他你才能同情他的境遇, 并真正关心他 。生活中一个人得意失意是 常事 ,成败忧乐往往更在转瞬之间 。在朋友处于失意或疾病患难之中 , 你肯登门拜望并且给予安慰 、鼓励 ,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 ,这样的朋友之情无疑是非常珍贵的。 真朋友靠做而不是靠说 ,而一个肯给陌生的老太太提供帮助的人 , 大抵是可信的 。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