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透露,该校自主研发的"量子计算国产极低温稀释制冷机"项目,顺利通过鉴定委员会鉴定。设备的研发成功,标志着我国彻底掌握量子计算用极低温稀释制冷机关键核心技术,解除了我国在相关领域长久以来受制于人的“卡脖子”局面。
据介绍,极低温稀释制冷机是一种可以提供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环境的高端科研仪器,是现代量子科学研究与量子技术发展的关键核心设备之一,广泛应用于量子功能材料与器件以及新奇量子现象的探索,为量子计算机提供总得的极低温环境。
稀释制冷机是一种超低温冷却系统,广泛应用于凝聚态物理、量子计算、纳米材料和天文观测等多个研究领域。它们通过稀释同位素混合物在低温溶剂中来实现毫弧斯温度范围内的冷却,以此非常适合低温应用。
稀释制冷机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无液氦稀释制冷机和湿式稀释制冷机。
稀释制冷机的一个关键优势是可以连续工作更长时间,它们也具有操作简单、低振动和电磁干扰、性能稳定等优点。
虽然其他类型的超低温冷却器可以达到几乎与稀释制冷机一样低的温度,但它们不适合用于量子计算,且只能用于预冷,如绝热退磁冷却器,“一次性”低温方法并不能提供持久的低温环境,故不适合直接用于支持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系统。
领域内知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透露,针对无液氦、、大冷量、大空间、高稳定性等量子计算需求,单磊教授、王绍良研究员团队成功研制出无液氦型量子计算用极低温稀释制冷机,连续循环运行最低温度达到8.5毫K。
安徽大学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单磊教授团队王绍良研究员利用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双一流”学科优势,经由数轮攻坚,解决了大摩尔流量前提下极低温流体热交换效率低的技术难题,研发出具有超大比表面积的极低温高效换热部件,同时实现了相关核心部件的彻底自主研发。创造了已见公开报道的连续运行最低温度和制冷量两项国内纪录,总体水平国内领先、国际一流。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