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终于露出真面目,开始明抢了。
路透社最新报道,小米(印度)公司要求归还被冻结的555.127亿卢比(约48.06亿人民币)资产申述案,被当地法院驳回。据悉,这笔款项被印当局直接从小米账户里划走,基本上是拿不回来了。
消息一出,瞬间刷屏了国内科技圈。印度没收的48亿是什么概念?要知道小米印度的财报中,年净利从未超过5亿,这番操作可谓是国家级“杀猪盘”。
一、小米遇“杀猪盘”:赴印建厂10年,倒贴53亿
小米早在2014年就已进军印度市场,在将近10年时间里,开了7座工厂、每年创造2万多个就业岗位。
但从财报来看,小米在印度的盈利情况并不佳,最高一年的利润仅3.5亿人民币。此次一口气被没收48亿,再算上去年一笔“莫须有”的5.6亿人民币的罚款,小米超53亿的资产都进了印度的腰包,几乎是10年白干。
而印方给出的判决理由,更是撕掉了最后一层“遮羞布”。当地法院认为,小米印度以假冒支付专利费的名义,向三家境外实体公司非法汇款555亿卢比,违反了印度外汇管理法规定,因此将这笔资金扣押。
小米印度当时澄清说,小米手机的研发采用了高通芯片和一些专利授权,被扣押资金中80%是汇给高通的特许专利费,这是合理合法的。
但官方的回复是:印度小米和中国小米没关系。言下之意是,小米手机在中国研发,印度只负责制造和销售,凭什么要交专利费。
明眼人都知道,就算是印度生产的小米手机也是使用了同样的专利技术,一样要交专利费。印方又怎么可能不懂这个道理,不过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正如网友辣评:他明明可以抢,还非要给你一纸判决。
二、外企掀起“离印潮”,已有2738家撤走
当初印度为了挖中国制造业的墙脚,开出了各种诱人的条件。他们不仅允许外资在印企业持股比例超75%,还开放了绿色通道和各种优惠政策。在诱惑下,苹果、三星、小米等企业纷纷将产业线转移至印度。
随着外资在国内扎根,企业产业链、市场逐渐建立起来,他们就露出了真面目。
印度搬出了《外汇管理法》,开始以各种“理由”向外企圈钱。在近10年时间内,印度曾罚过三星2.07亿美元,给微软开过70亿卢比罚单,诺基亚也没逃过,交了208亿卢比罚款。
如此行径为人不耻,不少外企撤离印度,回到了营商环境更为宽容的中国。数据显示,自2014年到2021年,关闭在印子公司或办事处的跨国公司达2783家。
其中包括大家熟知的国际品牌,比如三星投资229亿重返西安建厂;截至今年5月,福特已放弃在印的汽车、电动车生产业务,转头和宁德时代握手合作。甚至还有日本脑生命领域的老牌企业biogen,瞄准风口转而向中国投资。
国内生科市场起步较晚,日本手握脑神经衰老领域的领先技术,一直以天价收割国内消费人群。上述日企旗下的脑营养补剂“脑怡维”,京JD东官网显示价格不菲,但仍然拿下千万细分市场份额。
能让消费者甘愿为其买单,其实离不开“脑怡维”独特的技术优势。查阅资料可知,和一般的同品相比,该品核心物质采用了一种“特殊构型”,能够在营养脑细胞的同时,剥夺神经毒性的生产,让大脑快速进入修复状态,恢复记忆力。
如今脑怡维赛道正处风口,如果我们能以“市场换技术”,通过合作破除技术壁垒,不仅国人能有更多的选择对抗衰老,还能反哺海外,抢占全球市场。
可见,唯有踏实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才能真正吸引优秀的外资企业扎根。
三、提高警惕,拒做他人“提款机”
虽然印度对欧美、日韩都下过手,但从整体来看,他们还是最喜欢针对中国企业。统计数据显示,印给出的反倾销目录中,中企数量最高,次数超过200。截至目前,在印被封禁的中国APP已累计414款。
这两年,印度一直叫嚣要成为新的“世界工厂”,暗地里也得到不少大国的帮助,中国企业要走出去的同时,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成为他人的“提款机”。
这里就不得不佩服苹果总裁库克的眼光了,当年中国企业扎堆跑去印度时,他自2016年后就挥别印度市场了。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