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若一 实习生 李怡庆)从老棉纺厂到青年互联社区,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来in南”互联网文创园(下文简称“文创园”)园区保留具有年代感的主体建筑,以青年新潮集市与文化快闪注入盎然生机。改造后的老棉纺厂锅炉房外面布满藤蔓植物,公共花园融合新旧植被,过往历史以一种流动的方式真实存在在身边。
“来in南”互联网文创园作为存量资产微改造案例,为城市改造进程如何存续城市记忆带来了启示。棉纺厂的演变过程呈现了城市的迭代升级进程变更,不同时期的建筑共同存在于同一空间,不同时期的城市记忆在这里对话。
老建筑+新业态,延续城市文化记忆
宁海县50年代出生到90年代出生的人对棉纺厂都有着不同的记忆。宁海南门老棉纺厂成立于1983年4月。作为改革开放后宁海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历史缩影,它见证了多年间城区变迁与产业业态发展。
在今年5月的主题开放日,“来in南”互联网文创园向大家展现了老厂如何进行改造焕发新生机。新开放的改造老棉纺厂吸引了大量宁海本地人的关注,前来参观人群有棉纺厂曾经工作过的职工、职工家属,也有曾经对这里有记忆、在城南区块住过的居民。他们既想了解曾经熟悉的地方如今变成什么样,也关心老旧资产盘活改造之后的初步成果。
据介绍,宁海县构建“东美丽、西通达、北时尚、南文化”的中心城区空间新格局,“来in南”互联网文创园作为“南文化”的首发项目在落实,辐射互联网+新业态和就业群体。
位于南部的园区不仅将成熟企业引进来,也为较难创业的小微企业提供帮助,在资产改造过程中保护历史资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国办发〔2022〕19号)指出,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来in南”互联网文创园展现了通过微改造盘活存量资产的灵活路径。
文创园分南北两块,新旧建筑互融互和。园区占地18.8亩,房屋可用面积1.1万平方,整体呈现“L”型。园区以361生态布局实现“内生循环系统”,即60%办公、30%商业、10%文化+公共空间。不仅为互联网+企业提供集中办公、业态互补、交流衔接的良好氛围,同时为宁海互联网创业孵化提供扶持空间与可能性。对于文创园注入互联网新业态,宁海县互联网行业党委第一书记柴盛岚回忆:“当时大家提议是否能找个让大家一起办公的地方,大家平时也可相聚,很多资源既可以互补又可共享。”这样既可以通过商业区带来收入,并反哺符合园区内办公人群日常需求,同时部分公共空间还能作为公共阅览区、读书区、文化区等使用。
青年创造+社区互联,共享社区开放空间
文创园像是一个没有围墙的青年互联社区,园区与周边住宅、周边新建筑、老建筑都融合在一起。园区呈现开放式社区,公共区域容纳了多种功能,并不局限于办公或者消费。宁海县城投集团财务总监葛昕介绍,这样的开放式社区不仅对园区内办公、消费的人开放,也能辐射到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这里没有单独园区的概念,大家随时可以进来看看资产改造的样貌,周边的住户都可以来坐坐、散散步。”
此外,文创园为年轻人聚集起来社交、产出独立文化衍生品提供了个性化的地方,吸引了大量前来游玩的年轻人,也带来了众多青年艺术文化快闪活动。“吸引是第一步,后续如何树立标杆、保住延续人才、注入创新产业是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宁海县委宣传部麻子明认为,要让年轻人感觉这里有自己能做的事情,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青年需要一个地方社交,产生自己文化的衍生品,这个项目为年轻人创业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最近就有很多本地的青年创业者来到这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咖啡工厂、机车、香道、塔罗牌等等。园区甚至会根据这些年轻人的需求来进行改造,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麻子明说。
开放社区文化,历史资产也可以融合新架构。老棉纺厂通过微改造,盘活了存量资产:昔日的老食堂现在成了书吧,办公区延续承载不同时代产业当办公场所。据葛昕介绍,资产保护中为了尽量保护具有历史代表性的资产不遭到破坏,施工改造有一定难度。“施工过程中涉及众多项目变更方案,需要多单位全部到现场详细跟进,依据实际情况选择众多备案中到合理方案。”目前,老棉纺厂的主体建筑得以保留,并按照现有安全标准进行了加固,新建筑增加电梯与消防逃生通道,与老建筑无缝衔接。
通过微改造和多文化要素融入,老城区的文化记忆得以保留,城市记忆以一种创新形式延续下来,以包容的姿态容纳了互联网业态、青年新潮文化等新鲜的血液。从老棉纺厂到青年互联社区,共同记忆以一种新的形式继续流动,开放社区内多业态共存发展。
责任编辑:张均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