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年中,小米曾尝试推出自家的手机处理器——澎湃S1。虽然这个处理器实际上是松果公司的产品,只是贴上了小米的标志,但至少小米为此投入了资金,并将其量产应用到手机上。
2017年2月28日,小米发布了搭载澎湃S1处理器的小米5C。该处理器采用28nm工艺制程,配备了4个主频为2.2GHz的A53大核和4个主频为1.4GHz的小核。
在当时手机制程还不是很先进的情况下,相对于现在的OPPO来说,小米推出自家处理器的难度相对较小,花费的资金也较少。然而,澎湃S1之后,小米的处理器发展就没有了声音。
据说,项目在流片阶段失败了,芯片在设计阶段并没有进行充分冗余设计,导致在流片时遇到问题。也许是澎湃S1的成功让团队过于自信,没有进行适当的改进,导致了流片的失败。接连的失败使整个项目陷入了僵局,最终导致澎湃S2再无音讯可寻。
实际上,即使是量产的澎湃S1,小米5C的销量也不尽人意。尽管外观不错,但性能实际上非常一般,比当时的联发科处理器还要差很多。一些不太重视手机性能的用户购买后反馈说,大约一年左右就无法正常使用,发热严重且卡顿。
与小米相比,OPPO可能更具财力,但并没有从小米当年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首先是商用成本的问题。流片成功并不意味着处理器立即可用于商用。接下来还需要进行各种适配和大量的调试工作。流片成功只表示处理器是可用的,而是否达到商用标准、能否大规模量产以及与市场上处理器相比差距有多大等问题,谁都无法预测。
青霉素从实验室应用到大规模运用,美国人花了几年时间。将其应用到手机芯片上也是同样的道理。虽然实验室成功了,但并不意味着立即能商用。
其次是销售成本的问题。小米5C当时起售价为1499元,这个价格并不算高,但也不算低。商用处理器必然需要考虑销售成本。如果小米当时愿意继续投入资金推出澎湃S2,问题可能不会太大,但这款处理器的推出只会是一个落后的产品,销量并不会太好。这等于是一个在烧钱的无底洞。考虑到小米当时的规模,放弃是更明智的选择,早放弃损失更小。
OPPO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哲库团队做出的处理器定价多少?如果定价过高,性能很可能无法超过高通和联发科,消费者不会接受;如果定价过低,OPPO每卖出一台都是在贴钱,这种成本是可持续的吗?消费者不会因为所谓的情怀而购买垃圾产品,华为之所以能讲情怀是因为其产品技术过硬,华为头几代搭载自研处理器的手机依靠运营商的补贴销售。
此外,技术方面也是一个难题。华为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其起家就是通信领域,拥有自己的全套技术解决方案。华为可以解决与手机处理器相关的基带等所有关键技术问题。而OPPO呢?即使OPPO的技术积累多一些,但在许多关键技术问题上仍然无法解决,许多专利不可避免。OPPO需要多少时间和资金去攻克这些技术难题?OPPO能超过三星吗?连三星都放弃了自家架构,转向使用公版ARM架构。
最后是迭代成本的问题。不论哲库的处理器在纸面上设计得多好,真正推向市场后,它一定是刚上市就落后的产品。这一点,华为、三星等手机厂商都已经经历过。华为和三星基本上经过三四年的稳定迭代,才推出了勉强能与高通和联发科的产品性能相媲美的产品。
面对这些问题,或许干脆地解散团队,给予一定的遣散费用,让大家和平解散,是最好的选择。小米当时放弃澎湃S2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资金不够,雷军再能融资,也无法支持这样一个全方位的烧钱项目。没有强大的内部供应机制,再加上各种技术壁垒,停止项目只是早晚的事。小米底子薄,所以及早收手。并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实力不允许。再继续下去,公司可能会垮掉。作为老板,你会继续吗?
当然,是否存在制裁因素呢?可能多多少少会有,但制裁并不是项目停止的直接原因。很简单,OPPO项目启动时,美国已经开始对华为进行制裁,OPPO高层不会对此判断失误。如果制裁是导致停止的原因,那整个集团高层早就应该下台了。至于高通的小报告呢?先问一句,哲库的项目能超过联发科的4nm天玑系列吗?如果不能,高通根本不会把哲库放在眼里。
市场上还有三星、联发科等公司在做处理器,国内也有很多企业。麒麟被制裁是因为其性能已经部分超过高通,对高通的生意产生了影响,所以制裁不仅对高通有利,还能更大程度地打击华为。但是一个刚到流片阶段的小公司,哲库能对高通产生什么威胁?高通从事芯片业务起家,难道不了解其中的风险吗?高通只要看到哲库的产品不能超越联发科的4nm天玑系列,就不会将哲库放在眼里。
最后,对每一家曾努力尝试制造属于中国自己的手机处理器的公司,我们都要表示深深的敬意。OPPO的失败也让我们看到了华为的珍贵。因此,未来,我们应多多支持国产产品,总有一天,我们不再受制于人。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