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没出息,一看便知”:没出息的人,多半有这4个穷习惯

发布一下 0 0

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很多事情,做起来很顺手,看起来很正常,其实是坏习惯渗透到了人的骨子里。

一时半会,我们不会感受到习惯的力量,但假以时日,习惯带来的结果,就出现了。正所谓,纸包不住火。

若一个人没有出息,不是运气不好,家境太坏,而是以下几个“穷习惯”在作怪。

“人没出息,一看便知”:没出息的人,多半有这4个穷习惯

01

嫉妒别人的习惯:格局太小。

明朝的解缙,从小就是才子,方圆百里的人,都对他刮目相看。

本地的一个财主,看到解缙,就十分恼火。

有一天,解缙家贴了一副对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

财主很生气,并且谢家门口的竹林,是他家的。气完了,他安排人,把竹林砍了,还连根拔起。

过了几天,财主再看,解缙家的对联,变了——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财主更生气了。

事实证明,财主家很有钱,但也没有走出本地,而解缙却走进了官场,得到了重用。

从人性的角度看,我们真的不希望别人过得比自己好。

看到有出息的人,马上就嫉妒,要想把对方拉下水。这是穷习惯。

真正有好习惯的人,会冷静下来,看看别人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便于取长补短。

从别人身上获取智慧,比嫉妒好一万倍,可惜太多的人,搞反了,其根本就是格局只有针眼大。

02

间歇性努力的习惯:耐力不够。

常常听到人抱怨“我那么努力,为什么还是没有成功”。

在家准备了多年的公务员考试,但是一次都没有成功;投递了多份简历,但是所有的简历,都石沉大海;有几次从业的经历,但是最后还是失业了......追求一个异性,还真的爱上了,但是没有结婚。

总有人,走了九十九步,就差一步之遥了,却放弃了,真的好可惜。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熬不住的时候,其实是最应该熬住的时候,说明此刻,应该要“物极必反”了。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涅槃”,这是大出息。可是涅槃的痛苦,把很多人阻挡了。

农村有句土话:“你要成功,不死也要脱一层皮。”人生有多残酷,可以体会得到。

古人云:“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一次次鼓励自己,却一次次失败,真的不如一次性鼓励,死磕到底。

“人没出息,一看便知”:没出息的人,多半有这4个穷习惯

03

找借口的习惯:畏手畏脚。

当我们没有出息的时候,总是会找到客观因素:“大部分的人,都是普通人,不就这样。”

我的一个朋友,很想去外面闯一闯,有人推荐他去上海工作,从事汽车清洗。

朋友说:“我又不会开车,怎么能行啊。”

后来,有人推荐朋友去做烧烤。

他认为,自己不是厨师,应该不行。

连试一试的行动都没有,却想要赚大钱,这是不可能的。

试一试之后,若是不能坚持下去,那也是徒劳的。

前功尽弃的次数多了,那么人就会变得懒惰,再也没有勇气去追求遥远的东西,人生的目标也会动摇。

《自控力》里有一个观点:“当我们打算做某件事情或学习某项技能时,我们的本能会拖延、会效率低下。除了在大脑中演绎失败的各种结果,还可以设想身边人的反应。”

我们假设了多种结果,其中失败的结果占多数。这样的话,开始的意义就不大了,坚持下去的动力,就不够了。

为什么我们找到退步的借口,却没有找到坚持的借口呢?真的太不可思议了。

04

逞强逞能的习惯:死要面子。

“死要面子活受罪”的道理,我们都懂得,可是多少人,仍旧放不下面子。

因为人是习惯性红脸的动物,若要不红脸,就得厚着脸皮,就得拿出一点真本事。

没有真本事,却要扛起面子,于是就养成了逞强逞能的习惯。说白了,就是吹吹牛,买一些虚假的奢侈品,为自己吆喝。

南宋有一个画家牧溪,蜀地人。

在蒙古军攻破蜀地的时候,他毫不犹豫逃走了,到了杭州。

不知为何,他得罪了权臣贾似道,导致被追杀。

他躲在一个没有人知道的地方,连名字都改了。

六年时间,一晃就过去了,贾似道死了,他还活着,并且名气越来越大。

真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我认怂,我认命,我躲,我逃,我最没有面子,但是我很快乐,可以韬光养晦。这是出息,不是摆烂。

你没有真本事,却要摆谱,就被人耻笑,也会被人碾压。就真的永无出头之日了。

从人生发展来说,总有那么一些时间,需要守弱,夹缝中求生存。

“人没出息,一看便知”:没出息的人,多半有这4个穷习惯

05

富兰克林说过:“坏的习惯必须打破,好的习惯必须加以培养,然后我们才能希望我们的举止能够坚定不移始终如一地正确。”

如果你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不要悲观厌世,从现在开始改变,也来得及。关键的转折点,就是从心穷的人,变成充满信心,积极行动的人。

养成学习的习惯,从书本、别人身上获取智慧。

养成坚持的习惯,在无数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养成沉默的习惯,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养成厚脸的习惯,能屈能伸大丈夫。

别怕,建造了好的习惯,一切都会好起来。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211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