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这片土地上,中企的命运可谓是坎坷。不仅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还要处处承受和提防印度方面的各种“杀猪盘”。近日,小米就遭遇了莫迪当局的重拳出击,被冻结了48亿人民币的资金,并被强制要求在未来更换高管和合作伙伴。这一事件引发了外媒的关注,他们甚至认为印度方面的做法是在“抢掠”和“殖民”中企。
小米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智能手机品牌之一,也是印度最大的海外投资商之一。自2014年进入印度市场以来,小米凭借其创新性和超高性价比,迅速赢得了印度消费者的青睐,并成为该市场最受欢迎的智能手机品牌之一。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手机在印度市场的占比超过了60%,小米手机占比22%,位列各品牌手机排行榜的第一名。
小米不仅在印度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也为印度社会和经济作出了贡献。在印度境内,小米已经建设了7座工厂,每年带动超过2万个就业岗位。同时,小米还积极地向印度的初创企业提供支持和投资,帮助当地的初创企业打造一个应用生态圈。
然而,在光鲜亮丽的背后,小米也面临着种种挑战。2022年初,印度相关部门以“各种理由”对小米处以65.3亿卢布的罚款;2022年中旬,又以违反“外汇管理法”冻结小米账户上的555.1亿卢比。受此影响,小米在印度的销售持续下滑。
这些罚款和冻结是否合理合法?小米公司坚称,这些钱是合法支付的版权费用,并对印度方面的裁定提出申诉。然而,印度法院并没有给予小米公正的审判,而是以所谓的违反“外汇管理法”确认上述处罚。
这样的结果,不仅让小米大失所望,还让一众在印中企“心寒”。可更让中企想不到的是,“杀猪盘”似的“抢掠”之后,等来的却是莫迪当局计划对小米等中企“殖民”。对此,外媒直接表示,小米事件闹大了。
据印媒报道,莫迪当局近来向小米、OPPO、Realme 和 Vivo 等中企提出了一项新的要求,即这些手机制造商将来必须引入印度资本,并且必须由印籍人士担任 CEO、CTO、CFO 等重要职务。
此外,莫迪当局要求在未来会将印度的合作制造商分配给这些中企,以便通过与印度企业或带有印资的合资企业来提高当地的制造能力,并在雇用当地分销商的同时增加印度当地的出口。
莫迪当局的这些新要求,显然是相当于向中企“殖民”,以此压制中企在印度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保护印度本地企业的利益和市场竞争力,以及提高印度在手机产业链中的收益和话语权。
然而,这些要求也可能给中企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风险,比如管理层和董事会的控制权、品质和服务的保障、合作方的选择和信任等。这些要求也可能违背了世贸的规则,损害了中企的合法权益,影响了印度的营商环境和发展潜力。
印度方面的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中企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印度的营商环境和发展潜力。一方面,中企在印度面临着不确定的风险和成本,难以长期稳定的投资和运营。另一方面,印度本地企业在莫迪的保护下,缺乏竞争和创新的动力,难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竞争力。
印度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其市场和潜力都十分惊人。然而,如果印度方面一直坚持用“杀猪盘”似的“抢掠”或“殖民”来打压中企发展,以维护印度本地企业的利益和市场份额,那么印度就可能错失了一个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机会。
相比之下,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开放政策后,吸引了众多跨国企业和投资者进入,为产业提供了更好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使中企得以短时间内学习和发展。正是这些跨国企业的进入,带来了新的市场和技术,激发了中国本土企业的活力和竞争意识,让整个产业得以快速提升和进步。
要想真正崛起,莫迪当局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并采取更加开放和灵活的政策,吸引更多的外企和投资进入。同时,也需要承担起推动本地企业创新和发展的责任,提高本地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只有这样,印度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真正的大国崛起。
同意点赞,欢迎转发,多多留言,尽情分享。原创不易,请勿搬运,以抄为耻,违者必究。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