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修】挣脱命运牢笼的信念课程下载
▼命运之局真的无法破解吗▼信念的力量▼接受与认同外部贬低
【叶修】挣脱命运牢笼的信念课程下载
人员甄选是人力管理的基础,人员任用则是人力管理的关键。如果任用不当,不仅 达不到知人的目的,也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汉魏时期刘劭曾分析过“用人”的诸种 难处:“上材已莫知,或所识者在幼贱之中,未达而丧;或所识者未拔而先没;或曲高 和寡,唱不见赞;或身卑力微,言不见亮;或器非时好不见信贵;或不在其位,无由 得拔;或在其位,以有所屈迫。是以良材识真,万不一遇也;须识真在位识,百不一有 也;以位势值可荐致之宜,十不一合也。或明足识真,有所妨夺,不欲贡荐,或好贡荐 而不能识真。”®这里分析了用人过程中主观、客观两方面的困难。从客观方面来看, 或者人在年少未能显露才华而早逝;或者人在未及提拔已先丧,或者举荐者人微言轻不 受重视,或者推举意见不合时宜而遭否决,或者不在其位得不到较好的任用表现机会, ,或者虽在其位但遭到种种阻挠压制。所以,能够被识别甄选的人才大概只有^•分之一, 其中在一定的职位中辨别到的良才又只有百分之一,而能得到最适宜的任用的,又只有 十分.之一。从主观方面看,有的人虽能识鉴真才,但由于害怕自己的地位受威胁而不想 推荐;有的人虽有任用良才的愿望,但由于缺乏识别能力而无以推荐。这就是所谓“实 知者患于不得达效,不知者亦自为未识”。
中国古代学者对人员任用的方法与原则也提出了若干弥足珍贵的意见。一是“不縻 不疑”。《孙子兵法》写道:“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 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 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者,则军dt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 胜。”®这说朋:如果不懂得军队不可进或退而强行令其进退,就会束缚军队手脚;不 懂得军队内部事物而去干预,就会使其^^惑不解;不懂得用兵的^^谋而干涉军队的指 挥,将士就会产生疑虑。同样,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尊重和信任下属,而不能疑神疑鬼、 动辄干涉。唐太宗说:“但有君疑于臣,则下不能上达,欲求尽忠极虑,何可得哉?”这 也说明,用人者倘疑于被用者,就不能充分发挥被用者的作用。中国古代流传着不少用 人不疑的佳话。如汉代大将冯异久镇关中,威名显赫。有人给光武帝刘秀上书,说冯异 “威权至重,百姓归心,称咸阳王”,图谋造反。冯异因此惶惧不安,慌上书表明心 迹。刘秀召见冯异后,将谗毁他的奏章请他过目,并说:“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 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仍命冯异为统率大将军。
二是“_与任宜”。刘劭认为,人的才能具有个别差异性,“人材不同,能各有
异”,®在任用时就必须考虑到这种个别差异性,使具有某种才能的、人处于最合适的岗 位上。宋代王安石对此也有论述,他认为,用人应该“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 者无不适其任者焉。其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奄其所知以效小事,况某贤能 智力卓荦者乎?”只有让最适合的人从事最合适的工作,人适其职,’职得其人,才能真 正做到世无弃人.,人尽其才。中国古代也有不少这方面的事例,如汉高祖刘邦在总结自 己成功的原因时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 抚百姓,给馈镶,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 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t范增而不能用,此其 所以为我擒也。”®可以说,刘邦的成功之道就在于实现了“能”与“任”的最佳结合。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