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耐得住的人,方能成大器

发布一下 0 0

居里夫人说:“持久的耐力造就成功”。


这个时代速食主义到处满溢,快餐、速食爱情、速成学习法.......然而走捷径,其实就是走弯路。

欲速不达,过犹不及,真的不必太焦虑,也真的不必太着急。


钱是一点一点攒的,经验是一天天累积的,人生是靠着耐性一层一层升级的。


如曾国藩曾说过的一句话:“倾险之人情,坎坷之世道,全靠一耐字撑持过去。”


一个“耐”字,藏着万般哲理,道尽人生苦楚。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关键在于承受,好的人生,都需要一点耐力,即承受得住,也经受得起。


一个耐得住的人,方能成大器


01

耐得住烦


曾国藩说:“耐得千事烦,收得一心清。”


耐烦的人,能够控制自己内心的杂念,待人处事平静而又温和。


若能保持一种“耐烦”的心态,再复杂的事情也会够抽丝剥茧,逐渐变得清晰。


人生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由很多大事组成,而更多的是在那些鸡零狗碎的小事上考验你的耐心。


就像有句话这样说:“让人疲惫的,常常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底的一粒沙。”


如果你耐得住烦,心平气和的去面对生活赐予我们的种种陷阱和考验,才能更容易领略路边的秀丽风景。


淮军创建之初,李鸿章推荐的三个人才,前来拜见曾国藩。


曾国藩没有立即接见他们,只是站在暗处悄悄地观察着。


半个时辰过去后,曾国藩发现,那三个人当中,已经有两个人等得不耐烦了:其中一个东张西望,看屋内的摆设;另一个虽规规矩矩地站在庭院里,却神色焦急。


只有一个人,神态自然。那人相貌虽然平庸,却器宇轩昂,背负双手,仰着头看天上的浮云。


仔细观察完后,曾国藩对如何使用这三人,已经有了成算。


他对李鸿章说:“你推荐的这三个人当中,只有一个人才堪大用。”


李鸿章忙问:“老师是如何得知的?”


曾国藩捻着胡须,微微一笑说:“做大事,最重要的是耐烦。这三人当中,只有一人耐得烦,必成大器。”


事实证明,曾国藩的判断是非常准确的。


被他看中的那个人,就是日后的淮军名将、中法战争中的大功臣刘铭传。


星云大师曾说:

“耐烦,是修行的第一步。


耐烦的人,能够包容一切人事物境的纷攘,不怕干扰;耐烦的人,能够观照内心的杂念妄想,消融烦恼。


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做人要耐烦,才能有人缘;做事要耐烦,事业才能成功。”


无论是居家还是为官,曾国藩总是耐得住烦。


他在家信中写道:“若遇棘手之事,需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凡事不宜操之过急,唯有耐得住烦,诸事皆可迎刃而解,方能求得圆满。


成功没有别的诀窍,就是要有跑马拉松的耐心和韧劲。


那些真正耐烦的人,都能够包容一切,去除内心的杂念,不管什么境遇,都能沉着冷静,豁达乐观。


一个耐得住的人,方能成大器


02

耐得住寂寞


庄子有言:“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在庄子看来,寂寞是万物的根本,它使空虚的人孤苦,浅薄的人浮躁,睿智的人深沉。


只有在空旷寂寥的环境之中,人才能够更好地认识生命,认识自己。


唐代的书生赵蕤,年少的时候饱读经典,精通《易经》,有辅佐帝王之才。


但是科举考察的是孔孟之道,与他所学有些错位,考了几次都没考中。


仕途受到巨大折挫,赵蕤便顺势选择放弃,退隐山林,归于沉寂。


住入岩洞,亲自耕种,赵蕤沉静下来,对人生的思考也沉淀下来。


无边的寂寞,让他专注在术数的研究上,并决定写一本教化王侯将相的书,传承于世。


他遍翻历代帝王的实录,诸子百家的学说,开始梳理从古到今的君臣言行。


没有现代化的检索工具,输入工具,工程量巨大,文字枯燥。


从开元初年坚持写到开元四年的冬天,完成了九卷六十四篇的《长短经》。


这部著作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唐玄宗因此对赵蕤很倾慕,想要邀请他做官。


但赵蕤拒绝了,隐居山林多年,已经让寂寞成为了一种生命的境界享受。


正是安于平淡的坚守,和孜孜不倦的追求,让赵蕤因此悟透人生。


耐得住寂寞,遵从自己的内心,一生都在自我的世界中思考、修行,方能把日子过得充实且圆满。


曾看过一段对话,颇有感触。


有人问禅师:“鲤鱼在没有跃过龙门的时候做什么?”


禅师回答:“在深潭寒水中修身养性。”


那人又问:“跃过龙门又怎样?”


禅师回答:“行云布雨,滋润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境遇,沉潜时要耐得住寂寞,成就后要福泽天下。


做鱼做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什么环境做什么事。”


人生,其实是很公平的,你怎么度过时间,时间就怎么回赠你。


几乎每个人都会经历那么一段无人问津的日子,需要慢慢熬,熬过去,人生就会柳暗花明。


成功永远只会属于那些能够妥帖安放自我的人。


于孤独中坚守初心,在寂寞中打磨技艺。


人生漫漫,只有耐得住寂寞,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坚持量变,才能实现质变。


一个耐得住的人,方能成大器


03

耐得住打磨


《传习录》中,记载了王阳明与弟子陈九川的一段对话。


陈九川学识渊博,做事却十分慌乱。


为此,他感到不解,就去请教王阳明:“平日里感觉自己学的知识都能掌握,但一遇到事,就乱了手脚,这是为何?”


王阳明笑答:“人须在事上磨,做功夫,乃有益,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没有人随随便便成功,无论做什么,只有经过磨炼,下足功夫,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如尼采说的一句话:“那些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


不管什么境遇,耐得住打磨,砥砺前行,静待时机,方可绝境重生。


王阳明在步入仕途,准备在施展抱负时,却遭遇了复杂的政治斗争,在反刘瑾运动中被打入天牢,还重罚打“四十廷杖”。


这次的无妄牢狱之灾,犹如命运神秘的大手,从此为他撕开了世事残酷的一面。


受了很重的刑伤,他却得不到任何医治,十一月的天气,牢房里冰冷得像个地狱,身体饱受的苦痛的王阳明,心灵也随之坠入了寒冬。


好在,当熬过最初的阶段后,他开始慢慢领悟到,真正令自己感到绝望的并非当下的处境,而是过于脆弱的内心。


也就是自那时起,王阳明悟到了一个道理:

“人若想成大器,就要经得起磨难,把所有的艰难困苦都当做是对自己的修行。”


想通了这一点,他就重新振作了起来,不再徬徨。


从牢狱中释放后,王阳明接到朝廷指令,被发配到偏远的贵州龙场作驿丞。


在奔赴龙场的路上,他这样形容自己的处境:“危栈断我前,猛虎尾我后。倒崖落我左,绝壑临我右。我足复荆榛,雨雪更纷骤。”


前面无路,后有刘瑾派来的锦衣卫连连追杀,险象环生;左右是悬崖峭壁,脚下是荆棘丛生,在这风雪交加的日子,他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一路的艰难险阻,可谓四面楚歌、人生的至暗时刻了。


然而即便如此,王阳明仍没有放弃,以超越生死的弥坚心志对抗恶劣的现实,终于在龙场悟得大道。


如有句话说的:“你必须跌到你从未经过的谷底,才能站上你从未到达过的高峰。”


只有经历过绝境的考验而不生退意,才能不断逼出身体里潜在的大智慧,幡然醒悟,看透世相。


欲戴王冠,必先承其重。


耐得住打磨,冲破绝境,你终会在时间的另一头,遇见全新的自己。


一个耐得住的人,方能成大器



看过一句话:“这世界上没有优秀的理念,只有脚踏实地的结果。”


所有你想要的样子,都要靠自己来雕琢。


人生应该是一个坚持与获得,不断循环的过程。


能耐得住,既考验人的智慧,也检验人的修为。


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该如何去做,沉下心来,步步为营。




-END-



*图文综合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212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