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喜闻Talk
编辑|喜闻Talk
多数人在想象自己晚年生活时,都觉得那时候一定老有所依、儿孙满堂,吃了一辈子的苦该尽享天伦之乐了。
但大部分的现实是:老人们以风烛残年之躯独自面对凄凉的晚年时光,将成为人生最后那几年的常态。
据调查2020年,我国空巢和独居老人已高达1.18亿,患有慢性病的老人也有1.9亿人之多。
老来无伴,因为总有一个人要先走;
膝下无子,因为年轻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忙;
只有自己,抱着药罐子数着一天天难捱的日子。
这些现实问题揭示着未来的“养老之殇”。
而近期发生的一个让人潸然泪下的真实故事,更是深刻的揭示了人到晚年的悲凉。
72岁的老汉得知自己患癌后,独自给自己置办后事。
拍遗照、打棺材、穿上寿衣,喝下农药从容“赴死”。
是什么原因让老人独自面对死亡?
如此坦然“赴死”的背后又有什么辛酸的故事?
面对终将老去的我们,又能从这些故事中感悟些什么呢?
两个案例揭露独居老人的“养老之殇”
1.患癌老人独自为自己操办后事,体面“赴死”
72岁的刘老汉,强忍腹部疼痛多日后去医院看病,被查出已经是癌症晚期了。
当医生告知老人要通知家属时,刘老汉说自己“打了一辈子光棍,没有子女。”
刘老汉是个农民,住了几天院他想了想:这病他根本看不起,已经到了这个年纪了,就算做手术也不一定有用,更不想浪费那钱。
身边还剩下唯一一个还记挂自己的一个外甥,刘老汉也不想拖累外甥,给外甥制造“麻烦”。
于是就收拾好衣服,离开了医院,准备回农村老家,同时也准备开始自己的“告别仪式”。
回到家刘老汉挑了身好看的衣服,又专门花钱去理发店剪了个头发,好好收拾了一番,来到了一家照相馆。
照相馆的老板问刘老汉:“大爷,您想拍什么啊?”
谁知刘老汉说:“我想拍张遗照,年纪大了,以防万一。”
不知道当时摄影师怀着什么样的心情给刘老汉拍了一张还算“满意”的遗照。
照片里刘老汉看着确实精神多了,这是刘老汉想让世界记住的他的最后模样。
拍完遗照,刘老汉又跑去木头场拉了几块木头。
这是做什么呢?
原来是刘老汉想给自己打一个棺木。
刘老汉想了想自己除了等死也没什么事,不如自己给自己造个棺材,还能省点钱。
于是刘老汉每天就在院子里,对着木头敲敲打打,按照自己的尺寸,给自己造了个“安身之所”。
不得不说,能看出来刘老汉还是有点手艺的,那个年代的人,穷苦惯了,知道什么都得靠自己的双手去解决。
造好了棺材,刘老汉躺进去试了试,感受了下在棺材里躺着的感觉。
回家这几天,癌症的疼痛日日夜夜折磨着他。
他想也是时候了,早点摆脱这种痛苦。
这时候遗照也洗出来了,刘老汉去把裱好的遗照取回来,放在桌子上,并在旁边放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我走了,钱在枕头下。”
一切准备就绪后刘老汉给外甥打了个电话,让他后天来家里一趟,外甥答应了。
挂断电话,刘老汉走到院子里对着门口喊了句“我走了!”
邻居听到了,觉得奇怪也没多想什么。
原来是因为在刘老汉那边有个习俗,老人去世要知道具体的时间,由此推算发丧的时间。
做完了一切的“计划”后,刘老汉躺进了自己的棺材里,把手里拿的农药一饮而尽,在里面,静静等待药效的发作……
等外甥后天来刘老汉家里的时候,看见了院里的棺材,看见了身体已经凉透的舅舅,以及舅舅屋里的遗照还有小纸条,顿时泣不成声。
外甥为了纪念舅舅,就把刘老汉生前的照片收集了一下,加上刘老汉的故事,剪成视频发布到了网上。
有人哀叹刘老汉的不幸,有人赞赏他面对生死的豁达与淡然。
而我看到的是一个老年人晚年的孤独与悲凉。
而刘老汉并不是个案,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个李老汉、王老汉等,也在计划着自己的“死亡”。
2.独居老人活着给自己办“葬礼”,荒唐体验的背后满是孤独
安徽亳州84岁的张大爷,身体还硬朗,看到邻居家孙子在给其去世的奶奶在网上选棺材,也瞧上一副棺材特别好看,就想着先买回来,留着。
在农村活人提前备棺材、买寿衣挺常见的,一是怕走得急来不及买,二也怕自己死了没人管这些,有备无患。
但没想到张大爷把棺材买回来之后,更突发奇想的要感受下自己的丧礼到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场景。
于是张大爷豪置几万块,请来了丧葬队,摆了宴席,邀请街坊邻居来参加他的“特殊的葬礼”。
这个葬礼除了张大爷人是活的之外,其他全都按照去世的葬礼流程办。
邻居们还送来了花圈,张大爷躺在自己的棺材里,接受着亲朋好友的吊唁。
各种丧葬仪式完成后,由众人抬着张大爷“起灵”,之后棺材被放在了卡车上开始去往祖坟,卡车前面是敲锣打鼓的仪仗队。
路上有人看到丧葬队,不禁疑问谁又去世了?
结果看到棺材里“诈尸”般站起来跟大家挥手告别的张大爷。
顿时吃惊的拿起手机纷纷记录这“惊悚又滑稽”的画面,并发布到了网上,引起一片哗然。
活人给自己办葬礼,顿时冲上热搜,子女从网上知道了自己父亲上了“热门”,打电话呵斥自己父亲的胡闹举动。
当有记者采访张大爷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时候?
张大爷说:“自己老伴两年前去世了,儿子、女儿都在外地,自己一个人在家没啥意思,活着办个葬礼就图个开心,热闹热闹,也怕自己突然在家里去世了没人管。”
办完自己的葬礼,张大爷累的腿疼腰疼也没敢给子女们说。
这个活人“葬礼”,初看是玩笑,细看是老人对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次交代。
一场“葬礼”,一次“哄闹”。
热闹的背后,其实藏着晚年独居者们深深的孤独与恐惧。
而他们的晚年困境也是我们未来将会面临的难捱折磨。
为什么会老无所依?
而我们又该怎样进行自我救赎呢?
孤苦无依或许是晚年的必然选项
1.为什么现在独居老人会越来越多
之前有不少的报道,关于独居老人独自生活意外去世,很多天以后等有气味出现时才被发现,揭开了很多现实的养老问题。
前文中也提到了,我国的空巢及独居老人数量已经高达1.2亿之多,几乎占了老年群体的一半,未来独居数量还会逐渐增多。
每一对老年夫妻,他们必然会面临一个先走另一个独自面对死亡的情况。
同时我国的家庭结构也正在发生转变,由以多子女家庭为支撑的转变为独生子女为支撑的4-2-1(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家庭结构。
而且随着老年人群体寿命的增加,80-90后独生子女的父母,更容易面临晚年长期独居的情况,一是子女实在照顾不过来四个老人,二是父母也想给子女减轻负担。
随着养老观念的转变以及老年人独立意识的增强,有的老年人会主动选择与子女分开居住,获得彼此相应的自由。
但由于晚年长者身体机能的退化以及行动迟缓等问题,独居会引发各种危险。
2.独居的危害
曾经有学者针对近两万名老人进行调查研究,在60岁就开始独居的老人,平均寿命缩短了3-5岁;在70岁以上开始独居生活的老人,平均寿命缩短2-7年。
年纪越大,面临孤独的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会越多,从而影响长者的身体、心理,缺少沟通与交流使他们罹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增高,这都会对老人的寿命造成影响。
除此之外,老年人一旦发生意外,身边没有人发现,会导致救治不及时而延误病情甚至死亡。
三、如何应对晚年孤独
1.老人的生死观比你想的更通透
不管是面对癌症选择坦然赴死的刘老汉,还是用一场葬礼弥补自己死后遗憾的张大爷,两位老人在看待死亡问题上所表现的从容与乐观比我们想的要更通透。
所以,大部分长者,面对孤独也好,面对死亡也罢,已经无时无刻做好了坦然迎接的准备。
活到那个年纪的人,或许比我们更通透,怕的反而是我们这些眷恋红尘的年轻人。
2.养老院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有的老人排斥去养老院,认为被送到那里的都是“子女不孝顺”。
但其实现在的养老院不管在硬件基础还是人文服务上都更胜于居家养老。
在那里,有同龄人一起吃喝玩乐,有专业的护士、护理员、医生、社工、厨师等做专业的服务与陪伴。
不用自己做饭,不用自己洗衣服,每天就是跟老头老太太们一起聊天打牌做游戏。
可以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3.独守空巢无人管,死后葬礼风光给谁看
很多子女父母在世时对父母疏于照顾,等到父母去世时风光大葬。
这种“面子工程”劳民伤财,且对死者没有任何作用。
父母已经离世,“孝”给谁看呢?
不如把葬礼花的钱用于父母在世时的问候与陪伴。
在父母还在的时候,记得常回家看看,不要让父母等得太久,是老年人应对孤独时最大的底气。
每个人都会老,每个人面对孤独、死亡这些问题时都有自己的答案。
你期待的晚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你对如何度过晚年生活又有什么建议?
欢迎评论区交流
老百姓对“断绝香火”危机的冷漠,让官方很无奈,该如何解决?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