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笛生钢琴教材·三线搭配法钢琴零基础-小汤1-2启蒙法 下载
“中”的最终标准还是“和”。中庸思想的形成与和 谐观的发展密切联系的,天地万物的和谐是中庸的内在追求,是中庸所要达到的目标和 所窭追求的一种境界。在万事万物和谐统一的表层状态下必然蕴含着中庸的理性精神, 所以两者相互联系并互为依存。
李笛生钢琴教材·三线搭配法钢琴零基础-小汤1-2启蒙法 下载
孔子曰:“和为贵”。③而子思在《中庸》也说道:“中 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 这里的“和”,包含着一种整体和谐的价值农向。中国文化下的~和”,追求的是人与__ 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中和的境界,就是使天地正常运行,使 万物生长发育,使社会稳定、安宁、太平,使人与人和睦相处。
但儒家所说的和并非是无原则的和。对此,孔子明确说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 崗而不和。”© “和”与“同”异,《左传•昭公20年》记载的一段对话区分了这两个异 质概念丨齐侯对晏婴说:“唯据与我和夫”。(按:据是齐侯侍臣)晏子对曰:“据亦同 也,焉彳i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为烹鱼 肉,火单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汇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济水,谁 能食?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 和的方面有所不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混合叫[向,同的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可见,孔子之“中庸”追求的是一种有原则、有标准的和谐境界,主张的是不崗之“和”。所以,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说君坚持有原则地和 睦相处,反对无原则的苟同;小人只是无原则的苟同> 而不能有原则的和睦相处。“和 而不同”即是中庸追求的以正确合理为内在精神的整体和谐的最佳状态。Q由此可以看 出,孔子反对人云亦云、盲目附和,而是追求一种有原则的协调与和谐。'因此,孔子的 “和谐”观,.所表达的是一种“异中求和谐”和“变中求和谐” •的思想。
3. 中庸之道的思想本质 '
事实上,“中庸”这四大原则并非孤立,而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和谐是人们追求的 终极目标。在哲学上,和谐反映的是质与量的统一。事物只有处于度的范围之内<能和 谐。所以,无过无不及的现实特征是和谐。但是,和谐并非孤立事物的和谐,而4事物 置身于一个系统整体内的和谐,是整体的和谐。整体和谐才是中庸最本质的内涵,才是 中庸的真谛。而所谓的经权损益”、“执两用中”也只是为了达到整体和谐所必须遵循 的原则和所必须采取的策略。.可见,保持事物在“质”上的相对稳定,获得整个系统内 的和谐发展,是整个中庸之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中庸之道就是“中”.之常道,也就是万事万物都应该遵循客观 存在的规律,使其保持在一个无过无不及、合理适度的范围之内,从而达到稳定的发展 和持续的存在。而整体和谐性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本质。'
(二)中庸的管理内涵 1.顺道管理
中庸之道“尚中”,也“尚和”。可见,中庸首先是一种态度,即“诚”的态•度。 《中庸》认为,实现中庸之道,首先要“诚”。“诚是以为中庸”。诚是实践中庸之道,实 践中庸之德的根本条件。而“诚”的本意即“无伪”性。无伪即真,真即事物的本来面 貌。换言之,诚要求我们遵循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天地,要遵循天地之间的. 客观规律;在人世,要遵循“君君臣臣”的人道原则。天依天“道”,人依人“道”,就 是诚的实质。
“道”,源于老子的思想,是事物“真”的具体体现,泛指事物发生、发展以及存在 的客观规律。依据道家观点,道是普遍存在的,万物均有“道”。日月有运转之道;花 草有生长之“道”;人有心理和行为之“道”;管理也有管理之道。因此,在管理过程 中,■要实现中庸之道的最髙境界——“中和”境界,就要遵循管理之道,实施“诚”的 管理。 ' ,
正因为管理有“道”,所以管理学才能在西方被尊奉为一门科学。管理科学存在的宗旨;就在于去认识和利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规律。所以说,中庸之道所包含的理念和精 神与科学研究的宗旨是不谋而合的。.因此,中庸之道体现在管理中,就要求人们在管理, 活动中要遵,循管理过程中的各种规律:事物发展的规律、个体行为规律、人际交往规律 等等。..借用道家“道”的思想,中庸之道的管理,就是顺道管理。
因此,顺“道”管理,应该成为我们在管理实践中.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在现实 的管理实践中,顺道管理就是要求我们遵循中庸之道的管理理念,实事求是地去认识和 利用事物的规律,即不能过也不能不及,从而最后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充为治, 以及使组织能得以稳定:、和谐与持久地发展。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