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
规划实施与2018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摘要)
(2018年9月27日洛阳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洛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一民
一、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努力实现“四高一强一引领”目标。“92”工作布局有效,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步前进、稳步改善的良好态势。中原城市群次中心城市地位不断巩固,全省增长极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经济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一是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2017年,全市GDP达到亿元,同比增长8.7%,在全省排名第一,在全国地级市排名第47位,比2016年提前4位。二是产业结构进入新格局。全市服务业同比增长10.8%,比监管行业高2.1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8%,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5.3: 46.9: 47.8。第三,质量和效率得到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利润增速连续8个月位居全省第一,工业利润率上升至4.5%,为2012年以来最高。第四,发展战略迎来新机遇。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一是服务业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围绕建设中国重要现代服务业基地,加快发展文化旅游、金融、物流、信息、科技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投资490亿元的230个重点服务业项目建设。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围绕建设中国重要的先进制造基地,大力实施产业转型发展“五大行动”和重点产业行动计划。第三,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势头良好。新建高标准粮田4.95万亩,发展特色种植176万亩,稳定蔬菜种植面积100万亩。培育发展沟壑区23个经济示范区,规划总投资1亿元的重大建设项目89个。
——改革开放和创新进一步推进。首先,供应方的结构性改革推动了关键的改革,以实现精确着陆。“三比一、一减一补”取得阶段性成果,淘汰煤炭产能435万吨,实现省级目标。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分配诉讼”改革继续深化。全面实施企业注册“35证合一”,全过程电子化。14个项目入选财政部PPP示范项目库,总投资298亿元。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基本完成。PPP模式推广和老工业基地改造获国务院表彰。政府机关和机构的公务用车、文化、林业和养老金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第二,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两区共建”为龙头,推进国防和民用技术创新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设、郑洛新“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大力实施创新主体和创新平台的“双倍增”行动,以开放创新为重点
——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明显提高。一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明显提高。2017年,我市全年城镇落户,常住人口城市化率比2016年提高1.67个百分点,达到%。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刘娇铁路、洛邑铁路规划方案通过专家评审,三洋铁路洛阳段、花梦铁路洛阳段快速推进。三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77个村庄完成环境综合整治,626公里农村公路建成,6.5万农村贫困人口获得安全饮用水。第四,环境污染控制的有效性已经开始显现。全年空气质量好的天数达到210天,PM10同比实现“双下降”。
——民生不断改善。坚持把搞好民生作为首要政治责任,继续推进公共服务体系重大工程,深入开展扶贫开发,弥补发展不足,完成省和公民的实际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忧患意识。一是精准扶贫成效显著。实施“扶贫搬迁百日攻坚”,82个安置点全部建成,100名贫困群众获得新居;实施工业扶贫项目2300个,建设扶贫工业基地1732个,扶贫车间543个,218兆瓦光伏扶贫电站全部并网发电,居全省第一;10.4万贫困人口稳步脱贫,偃师、洛龙、宜宾、高新区整体脱贫。第二,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民生投入继续增加,全年民生支出达到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6.9%。三是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二、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任务
2018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十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工作会议精神, 党的十一大和历届全会,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新的发展观,密切关注中国重大社会矛盾的变化。 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方向,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四个努力”,抓好县管“四个牌”、“三个上升”、乡镇工作“三个结合”等重要要求,以供方结构改革为主线,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调效益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实际工作中力争更好一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进出口总值稳步增长;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三二一”产业格局进一步巩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8个百分点;质量效益持续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5%左右、税收占比不低于70%,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任务;民生持续改善,实现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以上,调查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5.5%和4.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以内。
为实现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关键是要坚决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和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突出重点、抓出成效,确保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加快构建现代创新体系,打好创新驱动发展牌。加快自创区建设。深入实施“双倍增”行动。强化创新人才支撑。加快军民融合创新发展。
(二)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牌。以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为目标,坚持“四双联动”,大力实施省定、市定重点产业转型行动计划,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基地。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
(三)集聚发展要素,加快构建现代市场体系。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市场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加快实施现代市场体系重大专项,消除市场壁垒,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优化传统市场布局。积极培育新业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四)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打好新型城镇化牌。积极推进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统筹做好规划、建设、管理“三篇文章”,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深入实施“一中心六组团”战略。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五)加快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打好基础能力建设牌。积极开展呼南高铁豫西通道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动车运用所,加快三洋铁路洛阳段、蒙华铁路洛阳段建设,启动焦柳铁路洛阳段改线和洛宜支线外迁项目前期工作。
(六)加快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实施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等重大专项,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打造华夏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大力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七)加快构建生态环境建设体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蓝天行动。认真落实“大气十条”,推进汾渭平原区域综合治理,推进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建设,确保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10天以上(不含臭氧超标天数)。实施碧水行动。实施净土行动。实施生态修复行动。实施国土绿化行动。
(八)发挥自贸区“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构建现代开放体系。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实施现代开放体系重大专项,完善提升对外开放平台,培育引进外向型企业,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高水平建设自贸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开放平台建设。持续推进精准招商。
(九)加快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民生保障能力。优先发展教育。新建、改扩建幼儿园76所、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114所,完成“全面改薄”五年规划总目标的90%以上。推进健康洛阳建设。加快建成覆盖城乡、公平可及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体系,推进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工作试点,开展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积极促进创业就业。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5亿元,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万人。加强养老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增养老床位3000张,启动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园区)建设,建成医养结合智慧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30个。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大力推动“破立降”。坚定不移去产能,坚决完成省定煤炭化解过剩产能任务。加快盘活问题楼盘。全面落实国家、省降成本政策措施,全年降低企业税收、物流、人工等各项成本30亿元。加大脱贫攻坚、民生保障、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力度。落实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和对标达标专项行动,提升“洛阳制造”的产品层次和质量水平。持续深化国企改革。确保驻洛央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全面完成。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深化“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实施方案,不断提高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推行清单管理,打造中西部地区最佳营商环境。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新版投资审批流程在线运行,深化自贸区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试点工作。
(十一)坚持精准发力,高质量打好脱贫攻坚战。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确保万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栾川、洛宁、宜阳、伊川4个县脱贫摘帽。聚焦1个深度贫困县和206个深度贫困村,确保深度贫困地区群众如期脱贫。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三洋铁路洛阳段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