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县的重点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校际和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难点和难点。继续深入推进教育改革,统筹全县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县中小学大力推进团(盟)制。通过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六大行动”(管理联通、团队共建、教研联合、文化联合创造、质量联合评估、帮扶联动),促进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
同步管理坚持一体化办学模式
宁强县围绕“以旧带新、以强带弱、以城带乡”的原则,成立了南街小学教育集团和以14所优质学校为组长、41所农村学校为成员的学校联盟。制定公司章程、发展规划、管理制度、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各成员学校以项目合作为主,在学校品牌、管理理念、制度建设、教育教学、教研活动、教师研究培训等方面开展项目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并建立了定期咨询制度,研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项目清单和目标。
优势互补,有效地振兴校际资源
加强组(盟)内教师交流,建立健全组(盟)内教师合理流动机制。班组长学校和成员学校交换不低于专职教师总数的5%进行轮岗交换,使教师由“校人”变为“团(盟)人”。同时,充分发挥优秀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在组(盟)和帮扶领域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教、研、培一体化”、区域研修、项目化培训学习、后续培训、师徒辅导、“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等制度措施,促进组(盟)或帮扶层面各学科、各领域骨干教师领导团队的形成。
组长学校和帮助学校根据成员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教育帮助计划,并做好实施工作。围绕学科教师资源互补,探索区域优秀教师“走教学体系”服务,实施“名师型”走教学、“特色型”走教学、“补缺型”走教学等多种优秀教师走教学模式,逐步解决成员学校薄弱学科教师资源匮乏问题。同时,大力开展包括名师教研在内的“三带”活动,促进本地区教师整体素质快速提高。
打破壁垒,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随着制度政策保障和过程控制的加强,集团(联盟)办学逐渐扎根。目前,57所团(盟)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逐步打破壁垒,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共享。
01.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团(盟)校共享课程资源,团(盟)校在实施高质量基础课程的同时,聚集区域内所有成员学校,构建具有团(盟)特色和区域特色的优质课程开发、共享和分配机制,推动优质课程资源的联合研究和共享。同步教学管理,区域成员学校在教学计划和质量监控上实行同步管理,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模式,开展区域内学校“同步课堂”活动,提高区域内课堂教学水平。实行教研联动,由组长学校组织重大教学科研项目的集体研究,引导组(盟)内教师积极参与,做好组(盟)内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
02.共同创造文化,促进学校文化的提高
03、质量联合评估,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各团(盟)校每学期开展一次联合教学质量检查活动,做到时间、命题、考试、评价、分析的统一,促进团(盟)内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完善考核奖励机制,对推动团(盟)校办学、结对帮扶做出贡献的管理团队和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彰显实效,深化合作,促进发展
联盟(集团化)自大力推行以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促进了全县教育的稳步发展。第一,教师流动机制迅速振兴。各联盟学校严格执行每学年不少于专职教师总数5%的教师轮岗交流,促进了联盟内优质教师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共享,有效缓解了农村学校教师短缺与不相容的矛盾,为大幅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提供了教师保障。
二是教师专业素质迅速提高。各联盟(小组)积极开展教师联合培训活动,实地学习优质学校的管理方法、工作态度和研究方法,在思想认识和专业水平上呈现双赢局面。班组长、学校管理干部、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成员学校现场指导示范,干部教师专业水平突飞猛进。第三,教育质量大大提高。大部分学校,尤其是农村偏远学校,都是在团(组)长学校的示范和协助下进行的,教学质量迅速提高。比如青木川九年制学校,安乐河巴哈伊小学等。2020年春季学期期末考试,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与前一届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促进了当地政府和普通民众满意度的大幅提升。(广隆)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陕西省宁强县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