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反复抱怨,原因只有一个

发布一下 0 0
一个人反复抱怨,原因只有一个

作者 | 和小畏

编辑 | 张罐子

责编 | 陈沉沉



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自己总是反反复复地提起,过去某段不愉快的经历。


  • 可能是一段「被分手」的经历;
  • 可能是工作上曾被人使过小动作;
  • 可能是某次被人欺骗。


尽管这件事已经说了 . 很多次,每次说的内容都还差不多,可却依然控制不住地继续说。


不仅说的时候自己心里不舒服,也会让身边的人听得很烦躁。


时间上,这些事已经过去了,

可在心理上,却一直都过不去。


过得久了,我们容易产生深深的自我怀疑:


我为什么老爱抱怨?

难道我是一个浑身负能量的人吗?


但事实,未必是这样。


今天的文章就来带你找到答案。

一个人反复抱怨,原因只有一个



一个倒不完的垃圾桶



这天,我和好友小渡吃饭。


她突然说起,之前在工作里经常被一位主管针对,让她很不痛快。


她列举了主管干过的奇葩事,然后让我来评理:“你说,这人是不是很离谱!”


我听罢也很认同:“确实很过分呀!”


可说了一半,小渡就自己中止了话题:“算了,这事也过去了,说了来气,不提了。”


但没过多久,小渡又开始吐槽了:“你说啊,为什么会有这么奇葩的人呐!”


这次依然没说太久,她又自行打断了:“哎呀,还是不说这人了,晦气!”


如此往来,小渡断断续续说了大半个小时。


的确,我听得有些烦躁了。


她察觉到我的不悦,连忙道歉:“不好意思呀,我这人确实负面情绪多、爱抱怨,看来真得要改了!”


看得出来,小渡其实很想继续抱怨,但她又担心我会嫌弃她怨气满满。


而其实,我烦躁并不是因为她爱抱怨,而是烦她在一件事上反反复复,抱怨得不干脆。


通常,我们会把倾诉心里的不愉快,比喻成「倒垃圾」


按理说,只要把垃圾倒完,心就能放宽、变轻松了。


可小渡却总感觉,自己好像永远都倒不完。


明明已经“发泄”了这么多次,事情也过去了这么久,可为何还是放不下呢?


她曾试着逼迫自己忘掉这事,可越这么想,反而越忘不掉。


她开始担心:难道,我就是一个天生爱抱怨的人吗?

一个人反复抱怨,原因只有一个



不停抱怨的背后,是不被看见的「核心情绪」



稍微留意一下身边,你会发现像小渡的情况并非个例。


生活中,我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自己为了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而耿耿于怀很久。


通常,人们容易因此责备自己太计较、心胸狭隘。


其实不然。


我告诉小渡,她的问题并非「负面情绪太多」,而是「没有好好地与情绪待在一起」


她看似在发泄情绪,其实却并没有「专心地发泄」。


尽管她所说的内容,充斥着生气的情绪,但她在体验上,却没有好好地感受生气,也没有彻底地把情绪释放出来。


刚刚的过程,就好比是——


她倒了一部分垃圾,可突然发现,自己的情绪垃圾很难看,甚至发出臭味,这让她感到羞耻。


于是把垃圾捡起来,重新塞回去,同时说:“算了,不倒了”。


就这样,她倒一点,又捡起来塞回去一点,再倒一点,又塞回去......


折腾了大半天,垃圾都还在,还把自己给累坏了。


实际上,每一件我们「过不去」的事情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核心情绪


如果没能好好地去看到它,那么人就会不断地重复着诉说,发着牢骚,怨个不停。


当人忽视了核心情绪,再多的宣泄也无用,只能起到隔靴搔痒的效果。

一个人反复抱怨,原因只有一个

像小渡的情况是比较明显的。


而有的时候,核心情绪也会藏得更深一些。


我一位来访者米米,因为和前男友分手而来咨询。


一上来,她就吐槽个不听,连珠炮似的控诉着对前任的不满。


看起来,她在全然地表达愤怒。


可是我发现,在经历了多次咨询后,她的愤怒并没有减退,依然不停地重复着——


“你说,他这人是不是有病呀”

“怎么会有这么不负责任的男人!”


我意识到,米米背后的核心情绪,或许并不是愤怒。


我试着去捕捉她更深一层的情绪:“确实呀,他这样做很伤人,也会让人很难过。”


听到「难过」这个词,米米的语速突然慢了下来。


“是呀,挺难过的”,她的语调也变得低沉了。


这种情况下,愤怒只是米米表层的情绪,核心的情绪是被伤害后的难过、心碎。


于是,我邀请她好好去感受、讲述自己的难过,允许自己流泪。


这时,米米的情绪才真正得到了缓解,也变得不再那么愤怒了。


那么,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核心情绪」难以被看见呢?


答案是:对情绪的评判


就像小渡觉得生气不好,米米觉得承认受伤很丢人,这样的想法使人回避了真实的情绪,而这正是问题的根源。



减少评判,情绪才能更快过去



其实,「核心情绪无法被看见」,是很常见的现象。


这是因为,我们的生活里到处充斥着对情绪的评判。


这会使得原本真实产生的情绪,无法被人们承认、正视。


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


“生气是在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为了这种人难过,根本不值得!”

“因为这点小事不开心,多蠢呀!”


很多人会用这样的话来给自己进行“情绪管理”,看起来貌似有道理。


然而, 这本质上是在对自己的真实情绪进行评判、否认、攻击。


说完这些话,情绪并不会凭空消失,只会压抑起来。


因此,我们日常就会遇到以下的情况。


比如白天发生一件不愉快的事,可能是——


  • 被人说了几句冒犯的话;
  • 被临时安排加班;
  • 自己说的话被人无视了。


然后会很自然地冒出情绪,或委屈、或烦躁。


此时,我们对情绪发出评判——「为了小事不开心,不值得」。


然后,到了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或是喝了酒、或听到某段伤感的音乐......


这股原本被你压抑下来的情绪,就会发酵后,以一种更狰狞的面目袭来。


就像曾引起关注的「网抑云时刻」——


人们白天忽视掉的情绪,到了夜晚,就会在听伤感音乐时爆发,感慨「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越是评判,情绪则越是纠缠你。

一个人反复抱怨,原因只有一个


那么,怎样做才更好些呢?


分享个小故事。


曾经我参加一个去西北的旅行团,司机是一个藏族大叔。


他很健谈,旅途间和我分享了很多他的生活点滴。


我也感觉到,大叔性格很好,乐观,豁达。


甚至也有些好奇——他平时工作这么辛苦,为什么情绪状态还这么好?


过了几天,发生个小插曲。


大叔把车开到酒店时,因为停车的位置搞错了,他和酒店的服务人员吵了起来。


很快,两人就被大家拉开了,旅友们也在劝大叔算了,别去计较了,这不过是件小事。


然而,大叔当时的反应让我很意外。


他没有强行让自己“平静”下来,而是心无旁骛地表达着自己的情绪


他依然表现得既生气、又委屈,不停地说着:“他凭什么责怪我,明明是他的问题!”


他的表情、语气、肢体动作,都全然地投入到当下的情绪之中。


大叔的状态,丝毫没有因为旁人的劝解,而有丝毫的克制。


这个过程,大约持续了10分钟。


不一会,晚上我吃完饭又碰到了他。


他又满脸笑容地和我说起,家人给他发来女儿的视频,女儿今天又学会了一首新的古诗。


那一刹那我意识到,刚刚不快的情绪,已经被他发泄得一干二净了,所以,他能够很自然地把注意力放到开心的事上。


其实换做很多人,若是在刚才的情景里,极可能都会迫于周围人的压力而感到羞耻,然后让自己强行消停下来。


这会使情绪并没有处理干净,可能等到晚上独自一人的时候,再反复回想、郁闷,也没心思去干别的事。


而大叔之所以能够大部分时间保持开朗健谈,是因为他对情绪没有评判,允许自己与情绪「好好待在一起」。


人们常会误以为:一个人快乐更多,痛苦更少,就意味着心理健康。


于是,硬逼着自己快乐起来。


其实不然。


在心理学看来,关键在于一个人对待自己的情绪的态度


是充满评判的?

还是包容接纳的?


像小渡和米米,她们对情绪有着强烈的评判,所以情绪容易积压,对她们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大。


大叔接纳自己的情绪,所以情绪更容易流动转化,事情很快就能过去了,于是他就能大部分时间都保持轻松的心理状态。

一个人反复抱怨,原因只有一个



「与情绪同在」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看到这,你或许会担心:


这样会不会变成放纵自己?

别人会不会觉得我很奇怪?


首先,我很理解这些担忧。


在我们的文化里,人们往往会误认为:情绪化=不负责任


遇到一点点不愉快的情绪,就担心它会不断扩大,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所以想要把它扼杀在摇篮里。


这样做,只会让情绪压抑,直到失控或爆发。


而正确的做法,我们可以参考森田疗法的态度——


情绪上:顺其自然;

行动上:为所当为。


情绪上无论出现什么感受,就都允许它出现,承认它,接纳它


同时行为上,做你该做的,承担你该承担的责任


相反,很多人不接纳自己的情绪,结果情绪积压,导致该做的事也没做好。


在这样的状态里,人是无法真正成长的。


我一位做高管的朋友,就是通过森田疗法的理念慢慢变强的。


一开始,她对工作有非常多的怨气,


于是和几个闺蜜建了个吐槽群,专门抱怨各种人和事。


比如老板安排了很难的任务、遇到了一个奇葩的合作方、临时又要加班......遇到每件不爽的事,她都会立马去群里大骂一场。


不过她骂归骂,该做的事情一件也没耽误。


随着她能力的提升,怨气也变得越来越小了。


其实,任何人的成长,都会经历「带着情绪做事」到「心甘情愿做事」的过程。


接纳它,允许自己好好陪伴情绪,就能更好地跨越这个过程。

一个人反复抱怨,原因只有一个


至于第二个问题「别人觉得很怪怎么办」。


我想起之前直播时,常看到观众留言说:


我接纳自己会有情绪,可怎样才能让自己情绪来临时,显得更加“得体”些呢?


我想说,这并不是真的接纳。


当我们考虑“得体”,其实依然是在意别人的看法。


然而,你已经被生活刺激到不开心了,却还想着如何得体地不开心。


这是一件很悲伤的事。


你需要做的,是像我那个高管朋友那样,去和接纳你“不得体”、“发牢骚”的人成为闺蜜挚友。


在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看来,一个人一直活得情绪稳定,其实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日子需要情绪来调味,生命也需要多样的体验而变得丰富。


如此,真实的你才得以成长。


最后,分享一首鲁米的诗——《客栈》


每个人就像一座客栈

每天清晨

总有新的客人光顾

喜乐、沮丧、卑劣


尽管它们可能满怀忧伤

尽管它们疯狂地洗掠你的房间

拿走家具中的所有东西

但是——


无论来的是什么客人

都要心存感激

因为每一个

都是来自未知世界的向导

END


一个人反复抱怨,原因只有一个

作者:和小畏;后现代取向心理咨询师,专栏心理作者。本文原创首发:武志红(ID:wzhxlx)。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231842.html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