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文军
科技进步是经济繁荣的发动机,从2010年以来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到现在的电动车大潮,近十几年来中国一直在技术创新方面表现突出,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那么中国科技发展的下一个爆发点可能是什么呢?我认为答案很可能是人工智能技术,它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更大的繁荣,或将推动中国领跑世界,具体理由如下。
第一,我国的制造业优势将有助于建立中国在智能化时代的竞争优势。
首先,制造智能化一定是在现有制造业的基础上实现的,不可能凭空出现。中国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为智能化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如果制造业空心,制造业智能化只能是无米之炊。其次,制造业的智能化是出现在制造自动化的基础之上的。近些年来中国制造出现了迅猛的自动化浪潮,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工业机器人的使用率飙升。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总销量首次超过日本,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2022年中国机器人年安装量占全球的52%。不光在总量上领先,中国制造业机器人使用率也居全球前列,2022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工人392台。最后,实现制造业自动化之后,还需要其他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如数据实时传输的物流体系、在线支付和网购系统。这些现代基础设施在中国早已得到大范围普及,但在一些西方大国仍处于建设阶段。
以上差距带来了东西方智能制造方面的差异。2014年前后,德国和美国掀起了一股工业智能化风潮,德国将其称为工业4.0,美国将其称为工业互联网。我们曾咨询德国相关人士,他们认为在德国这种母机制造强国,工业4.0是生产设备供应商和设备使用者之间的桥梁。如果生产过程出现问题,在工业4.0的条件下,只需要观察生产数据,用数据来调整生产程序和流程,完成设备供应商与产品制造商之间的供需合作。
而在中国,工业4.0被定义为全过程的智能化,简单来说就是顾客在网上下单,工厂根据订单调配设备,把产品生产出来,覆盖了设备的整个过程,能够实现实时响应的智能化。
所以中国智慧工业与德国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之间差异的背后是制造底蕴与智能化基础设施的不同。马云曾对此做过清晰的表达,德国的工业4.0跟中国没关系。德国的工业4.0实际上是以大型装配行业为主,而中国智慧制造是制造智能化与互联网+的混合体。
所以随着以机器视觉、大模型计算等技术为代表的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中国制造能效大幅提升的同时,必将进一步建立中国制造业的优势。
第二,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5.1%,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3.0%,所以在某些方面来讲,服务业可以说是比制造业更为重头的产业。
中国丰富的应用场景和高效的鼓励政策,加之消费者喜欢尝鲜的消费习惯,使人工智能率先广泛应用于中国服务业,进而取得先发优势。东西方之间在此也存在一定差异,美欧由于内部分歧延缓了人工智能应用于日常生活,或者说服务业。而国内对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应用束缚较少,人工智能的应用创新往往率先出现于这些领域,使得国内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更为丰富。除了此前的移动支付等老一代智能应用之外,中国在大量以视频物联技术为基础的应用上也居于领先地位。视频物联技术是人工智能应用的底层支撑,随着我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经济等政策的深入贯彻,视频物联能力在公共安全、交通、市政、教学、医疗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的应用市场。而市场需求和应用体验推动了相关技术的进步,让中国企业实现了较好的技术储备。
现在西方通行的视频标准只面向广播电视、互联网的视频编解码,仅仅服务于观看视频,而不涵盖视频信息传输的物联应用,但我国已经推出了专门针对视频物联的技术标准。技术标准在技术生态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性无需赘述。除了视频物联之外,在数据、算力、算法三大核心要素的推动下,人工智能将在消费、互联网、金融、元宇宙与数字孪生等其他应用场景迎来重大产业机会。
其次,据测算,2035年左右,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迎来银发经济大潮。老龄化对家庭照护数字化和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有强烈的需求,养老的智能化也将产生巨大市场需求,这一领域我国或将会出现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根据过往经验,世界级的市场可能就会催生出世界级的技术和企业。
随着家庭收入的增长、养老观念的改变、养老院供需情况的变化等,能够提供更多亲情藉慰的居家养老或将成为主流养老方式。预计新的养老模式将对人工智能提出基于家庭场景的个性化需求。具体来看,由于国内医疗水平参差不齐,基层卫生医疗水平有待提高,新的养老需求或将带动家庭医疗AI 应用的快速发展,带动基础数据服务进步。如智慧问诊、远程诊疗、智能影像识别等先进手段将在家庭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另外,老人的居家生活将对人形机器人产生巨大需求。中国这些年在机器人硬件技术上取得长足进步,关键部件如伺服、控制器等已具备一定竞争力。但人形机器人的难点在于使用安全,说到底,人形机器人是一个大量使用机器视觉的远程控制的智慧终端。如何保证家庭和个人隐私是个难题。
第三,人工智能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巨大的市场,将反过来推动中国其他关键技术进步。先进的技术固然重要,但是足够大的市场规模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如中国的汽车芯片受益于本土汽车市场的智能化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此前汽车芯片一直是国际巨头的专属领域,随着国产电动车的崛起,汽车也开始被国人的使用习惯定义,大量服务于智能化的国产芯片逐渐进入整车,并逐渐向核心部件延伸,推动培养了一批本土车轨芯片制造商。
自动驾驶和汽车智能化推动了汽车芯片的需求量大幅增加。从单一车辆的角度来看,传统汽车大约需要400颗芯片,电动汽车大约需要1000颗左右,而智能电动车甚至可能达到1400颗到1500颗以上。随着更多功能不断推出,汽车芯片数目或将逐渐增长。车规级芯片已经成为全球半导体市场的三大应用产业之一,且需求量将达到行业增速的2倍以上。我们预计到2025年,中国汽车芯片用量将达到116亿颗,形成一个万亿级的产业链,可以预见中国芯片企业将在这个巨大的市场取得辉煌成绩。汽车芯片只是受益于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产业,人工智能作为通用技术,将无差别地重塑所有行业。大量技术创新将因人工智能而产生,带动企业不断实现突破。
过去十年,中国为人工智能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指数评估了全球人工智能在研究、开发等多个指标方面的进展,将中国列为全球人工智能活力前三的国家之一。麦肯锡预计,到 2030 年中国智能交通领域能带来超过 3800 亿美元的经济价值;中国企业的数字化和人工智能转型的解决方案将创造 800 亿美元的经济价值;在制造业领域,人工智能正在推动中国企业从制造执行向制造创新转变,这一过程将创造1150 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我们研究总结了人工智能的特点,发现现阶段主要是已有技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仅仅为已有技术做或大或小的“整形”。而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将是人工智能+所有,人工智能作为基座支撑技术将彻底再造所有领域,开创远比现在更为灿烂的人工智能时代。中国市场无与伦比的深度、广度和活力,能够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最为充足的滋养,同时人工智能的普适性也将为充满韧性的中国经济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作者是芯谋研究首席分析师)▲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