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东德)五六十年代对中国的援助

发布小编 0 0

照片版权归新华社及相关记者所有,著作权归今日头条作者“集影阁”所有。原图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略有删减。媒体类平台需本人同意后方可转载!编辑不易,君若喜欢打个赏!

德国(东德)五六十年代对中国的援助

1953年 蒋齐生摄

这是无锡公私合营开源机器厂技工许泉达使用民主德国工人所造的 . 龙门刨,为该厂自造的2米立式车床造横拖机。

德国(东德)五六十年代对中国的援助

吴化学摄

新建的国营北京第一棉纺织厂1954年9月25日正式开工生产。这个纺织厂的纺纱部分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供给的。

德国(东德)五六十年代对中国的援助

1955年 张映华摄

德国(东德)五六十年代对中国的援助

德国专家和中国职工在一起过圣诞节

包头兴建的国营包头糖厂从设计、施工到机器安装都是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专家的帮助下进行的。全部机器设备也都是民主德国制造的。

德国(东德)五六十年代对中国的援助

1956年 喻惠如摄

扩建后的石景山发电厂的主要发电设备都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制造的,并且还派来了专家协助安装工作。 

德国(东德)五六十年代对中国的援助

1956年 张瑞华摄

大同市一座自动化水泥厂已接近完工。这个厂的设备是由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供给,并派来八名专家指导施工的,全厂主要机械都用电气设备来控制,年产水泥48万吨。

德国(东德)五六十年代对中国的援助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派遣专家来厂进行技术指导 1957年 喻惠如摄

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综合性的制造无线电器材的工厂——华北无线电器材厂开工生产。这个厂是由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帮助我国建设的。

德国(东德)五六十年代对中国的援助

1957年

民主德国耶纳的私营“斯泰格瓦尔德和乌塔特”玻璃工厂为中国制造冷却设备。

德国(东德)五六十年代对中国的援助

1957年 喻惠如摄

在北京市玻璃厂工地,德国专家奥尔斯瓦尔德(右三)和盖尔特纳(右四)和我国施工人员一起研究干熘煤气车间基础的施工问题。

德国(东德)五六十年代对中国的援助

1957年 唐茂林摄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在郑州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郑州热电厂的建设工程基本完成。郑州热电厂是我国自己设计,在民主德国专家的帮助下建设起来。

德国(东德)五六十年代对中国的援助

1957年 胡越摄

德国(东德)五六十年代对中国的援助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机械专家和我国专家一起研究施工情况 郝常耕摄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甘肃永登水泥厂建成。全套设备来自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建厂及试生产期间,也得到民主德国专家们的指导和帮助。

德国(东德)五六十年代对中国的援助

1957年 王传国摄

昆明水泥厂主要设备都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供给的,建设过程中也得到德国专家的大力协助。全部建成后,每年可生产高标号水泥30万吨。

德国(东德)五六十年代对中国的援助

夏道陵摄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自制的万吨货轮“友谊号”1958年2月8日到达上海,并运来了8千吨的肥田粉。

德国(东德)五六十年代对中国的援助

玻璃厂制瓶车间正在生产药瓶 1958年 时盘棋摄

我国第一座新型的医药工业联合企业——华北制药厂全部建成。其中玻璃厂是民主德国帮助我国建设的。

德国(东德)五六十年代对中国的援助

1958年

民主德国“埃雷希·卫纳特”重型机器厂为我国四川省的一个水泥工厂制造的设备,正在装箱准备运来我国。

德国(东德)五六十年代对中国的援助

1959年

民主德国国营勳林格工厂的工人正在为提前完成给我国的订货,而赶制机器。

德国(东德)五六十年代对中国的援助

西安“电工城”一角 1959年 杨绍夫摄

西安解放时,除了小手工业和一些设备简陋的小工厂之外,根本没有现代工业的生产。解放以后,在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大力帮助下,迅速地发展成为中国内地新兴的工业基地之一。

德国(东德)五六十年代对中国的援助

胡越摄

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型化学纤维联合工厂1960年7月1日在保定市正式投入生产。在建厂过程中得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全面帮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为中国提供了全套设计和设备,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并先后派遣了50多位专家前来帮助建厂和试生产。

德国(东德)五六十年代对中国的援助

1961年

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累斯顿造型艺术学院学习的我国留学生梁云钦和顾荣芬就要毕业了,是学院毕业的首批外国留学生。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237180.html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