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中的青龙和白虎。
如何移动这幅幸存的壁画?柴泽军就更不用说了,那是当时中国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地有个传说,鲁班建了永乐宫,留下两个字:打我的加三块木头,砸我的去无数块木头。
后人要推倒重建。如果比我强就加三块木头试试。如果它们比我好,你就不能在它们被移除时打包它们。
就是这样。
当然,修建永乐宫的时候鲁班已经死了两千年了,现代也不是不能装榫卯建筑。柴则军当时曾主持五台山古寺的修复工作。重新安装木结构并不难。难的是把两三米高的1000平米壁画拆下来,再放回去。
当时国内没人做,也没人敢做。
国外有技术,但是贵。中央政府邀请了两名捷克专家,他们想要15名中国工程师作为助手,修理沥青道路,建造专家大楼等等。
总预算200万元,相当于当时整个晋南地区半年多的财政收入。
重点是,不仅贵,而且不保证成功。
大多数情况下,解决方案都是被贫穷逼出来的。
不久,永乐宫搬迁委员会成立,一批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中国年轻人准备搬迁这座有700年历史的宫殿。
03
“发明家”因搬迁而被迫离开
永乐宫的壁画是画在涂满沙泥的墙上,结构脆弱。经过几百年的冷热,它的附着力和刚性大大降低,容易损坏。
这样一幅1000平米的壁画怎么移动?
第一步,做好记录。国家派艺术界精英原样临摹了几千平米的壁画,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临摹。
第二,迁移壁画最好的方法就是切割。
怎么切?
以前外国人在中国偷壁画,都是切成平均边长30厘米的方块,方便运输。然而,永乐宫的壁画人口密集,会破坏人物最好的面容。
如果按人物分,大小不一,不利于运输。而且画框太大,容易损坏,后期拼接非常困难。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山西龙宫村搬迁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