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看瀑布挂前川,真挂住了。
这几天全国各地都冷得吓人,铺天盖地的雪啊风啊哪里也没放过,这天冷得把瀑布都给冻住了。
你看看庐山瀑布,还真是应了“挂前川”的景啊。
从“飞流直下三千尺”到“不识庐山真面目”,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为庐山倾倒,留下了无数千古绝唱。
自然与人文的极致和谐,使得庐山成为中国最早入选“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旷世名山。
庐山的“真面目”,果然是藏在冰与雪之中啊。
人间桃花源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是一座不算很高大的山,但却也是在五岳之外,唯一被冠以“岳”字美誉的名山。
庐山位于长江南岸、鄱阳湖西畔,山、湖、河三位一体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长江中下游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庐山日出。图\视觉中国
这样一座山脉的形成要追溯到大约2亿年前,庐山地区产生了一次造山运动,使古老的地层反复抬升产生褶皱,最终成为陆地,海水从此一去不返,庐山开始向世界显露真容。
后来到了4000万~2330万年前,伴随着强烈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庐山地区于2330万~320万年前开始相对快速上升,至新近纪末已成了一座巨大的高山,比现在的庐山至少还要高数百米。而今天的庐山,正是产生于这次造山运动。
大约300万年前,第四纪冰川运动开始了。大地开始剧烈抖动,庐山开始遭受冰晶的冲击打磨;沉睡的远古冰河开始苏醒,庐山的面貌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几百万年间的时间里,庐山完成了蜕变与新生,于是有了今天这般模样。
庐山经历了约20亿年来的沧海桑田的地质演化历史,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地质作用,不仅造就了绮丽的山、江、湖景观,也遗存下了十分丰富、保存完整、出露良好的地质遗迹景观,使得庐山拥有了鬼斧神工般的地学文化价值。
2004年2月,庐山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批准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之一。
庐山,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之中,周围平原高度一般来说海拔不到50米,而庐山主峰却高达1473.8米,巨大的海拔差异使得庐山成为当地的一座“生态孤岛”。
其生态系统不仅代表了鄱阳湖平原的生物地理特征,同时,丰富的垂直带谱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与其北邻地区植被的亲缘联系 。
鄱阳湖。图\视觉中国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公元817年,白居易在云游庐山大林寺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它不仅记录了当时庐山桃花盛开的日期,也展现出了这里的气候特点——
庐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是耸立于长江和鄱阳湖交汇处的孤立的山体,最高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m,气温、地温均随海拔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又具有山地气候的特征。
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冰川地貌、湖岸地貌、岩溶地貌等众多地貌形态为庐山带来了瑰丽的自然自然景观,形成了陡坡峭壁、激流瀑布、冰川谷、湖湾湖滩、岩溶洞穴等众多旷世奇景。
而这些,都和庐山的“水”息息相关。
飞流直下,就是庐山真面目
庐山降水量大,多年平均降水量1833.5mm,年蒸发量为1009.6mm,水分有余,地表径流长流不枯。在丰富的降水条件下,植被覆盖率极高,对水源涵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得庐山的水资源非常丰富。
庐山是一个典型的断块山,断裂显著,为地表水储存、排泄提供了良好的水文地质条件。
在292平方千米的山体范围内,常年性溪流有40条,其中较大的有12条。由于庐山是一座孤山,溪流呈放射性排列,且瀑布众多,著名的瀑布就有20多处。
随着山体的剧烈上升、河流的迅速下切,造成 “窄峡、深谷悬瀑”为特征的幼年峡谷,这些幼年峡谷的上源,是高度在900~1000米以上的壮年宽广谷地;
山顶上的溪涧泉流,沿上游宽谷奔流而下,在抵达上游宽谷与下游峡谷相交的裂点处,迅速跌落下来,成为飞泻的瀑布、急流,而庐山溪涧裂点的高度,大部分在900米左右的半山上。
于是在裂点分布的地方,好像挂上了一条条白练 (瀑布) 和串串明珠 (急流)。22处飞瀑,成为了庐山最亮丽的风景线。它们宛如一条条游龙,在庐山山涧连绵交织,形成一片片巨大的水网。
在流水、冰雪等外力因素侵蚀、塑造下,山上山下沟谷发育,溪流众多,大致以位于庐山中部 ,海拔1374米的仰天坪为水系分界线,将庐山的水系分成两部分。仰天坪以北的水,北流下山;仰天坪以南的水,南流下山。
对此,我国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写道:
“此坪则为庐山最高也,坪之阴,水俱北流,从九江;其阳,水俱南下,属南康(今星子县)。”
三叠泉瀑布。图\视觉中国
据不完全统计,北流九江入长江的溪涧湍流有:锦绣谷水流、剪刀峡河流、石门涧水流、王家坡谷水流、东谷水流、西谷水流、黄龙潭水流、芦林水流、青莲寺水流、大坳里水流、白鹿洞水流等。
南流注入鄱阳湖的有九十九溪水流、三峡涧 (栖贤谷) 水流、香炉峰瀑布、庐山垅水流、桃花谷水流等。
瀑布、溪流、湖泊相互交织,接连成片,庐山巨大的水网不仅是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更是供养了万千生灵,使庐山成为鸟兽飞走、绿茵连绵的自然王国。
鸟兽飞走的生境、飞流直下的瀑布、潺潺涓涓的溪流……造化钟神秀般的自然条件是其“匡庐奇秀甲天下”的最佳印证。
这其中,第四纪冰川遗迹是最有争议,庐山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神秘。
第四纪冰川遗迹
什么是第四纪冰川?庐山到底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
要想形成冰川还需要相对平缓的坡度。图/视觉中国
第四纪冰川,指的是第四纪更新世时期1万年前曾经消失了的冰川,所以只能根据冰川遗迹,来分析推断第四纪冰川堆积物、冰川运动、冰川地貌等有关科学内容。
李四光曾经在考察过阿尔卑斯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基础上,在1931年带领北京大学的学生到庐山实习,第一次发现了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于是在1937年完成了举世名著《冰期之庐山》一书。
任何重大的学术问题,都是在争论中得到发展的 ,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也是如此。
庐山第四纪冰川在全世界范围内一直争论了70多年,这在学术界也是少有的,由此也可足以说明 ,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的重要性及复杂性。在数十年的争论研究中,逐渐取得了更多的证据,逐步得到了广大学者的承认。
庐山仙人洞。图\视觉中国
庐山第四纪冰期,共划分出了四次亚冰期,早已成为全国第四纪冰期对比的标准。庐山不但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学的诞生地,也是全球范围内中纬度中山区海洋性山麓冰川的典型代表地区。
关于庐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之所以有多年的学术争论,主要是由于冰川的复杂性。
冰川需要极其严苛的条件才能在山峰形成,只有山体高度超过该地的雪线,每年才会有多余的雪慢慢积起,再经过漫长的地质时间积累,才能形成冰川。
拿我国境内的山川作为类比,我国东部的陕西省太白山、台湾省玉山第四纪末次冰期雪线的高度在3500~3700m,如此之高的海拔才得以形成第四纪冰川。所以部分学者认为最高只有1474米的庐山达不到形成冰川的高度。
因此,围绕庐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无数中外学者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也正是在激烈的争论中,发现了更多关于冰川存在过的证据。
1992年,何培元研究员等的专著《庐山第四纪冰期与环境》一书公开出版,系统地证明庐山确实有第四纪冰川遗迹。
从此以后,关于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争议基本已经盖棺定论,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逐渐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
-END-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立场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