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的上海,投降的日本兵在街头很悠闲,穷人的生活依然很艰难

发布小编 0 0

1945年10月,一名叫沃尔特·阿鲁法的美国水兵跟随补给舰来到上海,在此地逗留了三个多月时间。本组照片是其在上海驻扎期间所拍摄的,真实记录了抗战胜利后都市百姓的生活状况。

1945年的上海,投降的日本兵在街头很悠闲,穷人的生活依然很艰难

拍摄者

美国水兵沃尔特·阿鲁法乘坐人力车在上海街头的自拍照。1920年,阿鲁法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的宾厄姆顿,彼时二十五岁,正年轻。

1945年的上海,投降的日本兵在街头很悠闲,穷人的生活依然很艰难

日本士兵

一群被解除武装的日本士兵坐在苏州河边,神态悠闲,他们正在等待回国的日子。一九三二年和一九三七年, 这帮人在上海挑起过两次大战,中方为此分别伤亡了14104人和187200人。面对这些杀人越货的恶魔,中国人太善良了, 竟然允许他们全身而退。

1945年的上海,投降的日本兵在街头很悠闲,穷人的生活依然很艰难

祖孙俩

日本人投降了,上海似乎又回到往日的平静生活。其实,从大上海开埠以后,上海就成了洋人的冒险岛和游乐园,从来就没有真正安静过。注意看后面的那个小女孩,手里拿着织衣针,很小就开始织绒线衫了。

1945年的上海,投降的日本兵在街头很悠闲,穷人的生活依然很艰难

腊肉铺

门牌220号的一家腊肉铺,头顶花纹精美的门头说明这是一家老字号了,店内挂着的牌子上写着“只此一家,别无分出”的牌匾。掌柜的手里握着砍刀,颇有些杀气。店铺的亮点是旁边挂着写有“华德迪斯耐,第一部五彩长篇卡通”的广告牌。华德迪斯耐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迪斯尼,而第一部长篇卡通指的是1937年推出的动画电影《白雪公主》。

1945年的上海,投降的日本兵在街头很悠闲,穷人的生活依然很艰难

菜市

马路边的菜市场,当局本来建有集中卖菜的风雨棚,但小贩们依然喜欢在路边摆摊。图中卖包菜的中年女子正在使用杆秤给包心菜称重。

1945年的上海,投降的日本兵在街头很悠闲,穷人的生活依然很艰难

制作杆秤

一名工匠正在用手钻制作杆秤上的秤星。他头上戴着的棉线帽子让人想起了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1958年摄制的老电影《三毛学生意》里男主角的造型。

1945年的上海,投降的日本兵在街头很悠闲,穷人的生活依然很艰难

称大米

过去没有天平秤,也没有地磅,称重只能用杆秤,因此有的杆秤制作的很大,需要两个人抬着称重。人群后面两个小姑娘都留着两根麻花辫,这是当年平民人家最流行的发型,这种发型一直流行到上世纪80年代末。

1945年的上海,投降的日本兵在街头很悠闲,穷人的生活依然很艰难

劈柴

当时的上海,很多家庭做饭的燃料不是用煤炭,而是用传统的劈柴,因此还有有不少的劈柴店。上海话里有一个词叫“劈硬柴”,这是当地人聚餐时常说的一句话,真实意思和“劈柴”不搭界,是指吃饭的账单要平摊, 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AA制”。

1945年的上海,投降的日本兵在街头很悠闲,穷人的生活依然很艰难

卦师

上海街头的算卦师傅,顶着瓜皮帽,戴着眼镜,一副传统知识分子的形象。身后挂着“明察秋毫”的布标。在上面还有“万里鹏”的字样,大概是这名卦师的字号。

1945年的上海,投降的日本兵在街头很悠闲,穷人的生活依然很艰难

刻章

从前的人没有身份证,私章就代表一个人的身份,因此刻印私章的生意也非常好。图为一个正在篆刻印章的年轻人,戴着戒指,头发梳得溜光水滑,看样子这门手艺让其生活的还不错。

1945年的上海,投降的日本兵在街头很悠闲,穷人的生活依然很艰难

卖零食

那时候的上海,有高楼大厦,也有“滚地龙”的棚户。街边的很多民居还在使用竹篱笆做围墙。一个卖铁蚕豆、花生和麻糖的年轻小伙就在一户人家的篱笆墙外摆起了小摊。

1945年的上海,投降的日本兵在街头很悠闲,穷人的生活依然很艰难

炸豆腐

站在街头卖炸臭豆腐干的男子,挑子很简陋,一头是架在煤油炉上的小铁锅,一头盛放着生臭豆腐的两只簸箩。不知道生意如何,但是笑容满面,说明心情不错。

1945年的上海,投降的日本兵在街头很悠闲,穷人的生活依然很艰难

大饼

路边的饼摊,新出炉的油饼又厚又大,上面撒着芝麻和葱花,看着十分诱人,似乎感觉距离很远便能闻到大饼散发的香气。店老板戴着礼帽,叼着烟卷,很自信地看着镜头。

1945年的上海,投降的日本兵在街头很悠闲,穷人的生活依然很艰难

捡烟头

沿街捡拾烟头的老人。从前的香烟没有过滤嘴,一根烟很难抽干净,剩下的烟蒂便成了一些穷人的宝贝。旧上海街头,经常会看到捡烟头的人,多为老人和孩子。 熟悉《三毛流浪记》的读者对这种场景一定不会陌生。

1945年的上海,投降的日本兵在街头很悠闲,穷人的生活依然很艰难

卷纸烟

马路边有专门收烟头的人,他们剥出烟头里的烟丝,再重新制作成烟卷出售。中间没有任何消毒环节,想想每根烟里都有来自不同人的口水,是不是很恶心。然而,在当年这样的烟卷却很受穷人的欢迎,因为价格非常便宜。

1945年的上海,投降的日本兵在街头很悠闲,穷人的生活依然很艰难

人力车

人力车夫拉着一对母子经过一座桥。1869年,人力车由一名在日本的美国传教所发明,1873年,由法国人引入上海,最初叫东洋车,后来称为黄包车。此时,人力车已经在上海运行了72年,依然有人靠它谋生,干着极累的活,却连一双布鞋也买不起。值得庆幸的是,1955年,上海街头最后一辆人力车被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车夫拉着洋车拼命跑的情景了从此在上海消失。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238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