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八国联军的长枪短炮轰开了国门,中国半个世纪的长达半个世纪的屈辱近代史在血与泪中拉开了序幕。
其中原因,“闭关锁国”政策的不足,恐罄竹难书,而开始在清朝实施此政策的乾隆,被口诛笔伐,连带着老子雍正,也被拿出来鞭笞。
甚至有人提出假设:如果康熙传位于他,而不是雍正,恐怕清朝会成为超级大国,也不会遭受八国联军侵华的屈辱。
他是谁?又为何会这样比拟呢?
势均力敌,差了点机遇
康熙的雄才大略,可圈可点。
他8岁登基,14岁亲政,彼时,清朝的内外都是烂摊子,比如三藩叛乱与西部葛尔丹的频频挑衅,以及改朝换代下的经济萎靡,鳌拜等朝臣的弄权等等。
康熙以英明能力平定外部的叛乱,又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商业、手工业和农业生产齐头并进,以及大规模的军事发展。最令后世庆幸的是,他收复台湾地区。
康熙的“千古一帝”之名,可并非浪得虚名。
可惜,他上位时收拾了一堆烂摊子,却也在卸任后留下了一堆烂摊子。
而接班人的定夺,也成了“千古奇谈”。
康熙曾对着文武百官表态:选定的接班人必定是能让各位心悦诚服之人,也定然是担得起大清江山重责之人。
他自然不想在执政生涯的最后抹黑,奈何子嗣众多,心有力,却也力不足。
最先立为太子的是老二胤礽。
年少虽小却被赋以高期待,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心安理得地接受着太子之称所带来的一切好处,俨然忘记了自身能力已经德不配位,最终两立两废。
在此期间,老大胤禔动了夺嫡的心思,甚至在一废胤礽狂言:康熙杀死太子胤礽,如果实在下不去手,自己可以替父亲分担。
因此,他被永久囚禁。
而老八胤禩,走了老大胤禔与老二胤礽的后路。曾同样被康熙寄予厚望,但是他出头太早,暴露野心,被康熙认为是“威胁皇位”,最终厌弃。
最后赢家,就是皇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
他没有当过太子,甚至最初被康熙打上“喜怒不定”的性格缺陷标签,但是凭借着自我完善、洞察人心与扬长避短,成了九子夺嫡的赢家。
康熙去世前留下密诏,指明将皇位传于皇四子胤禛。
这里要说一个题外话,有传闻称雍正擅改康熙遗诏,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实际上是子虚乌有,因为传位诏书由满文和汉文分别书写,满文中“十”和“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没有矫饰的可能。
而在一众争夺储位的皇子外,有一些无心皇位与撑不起大业的皇子们,有的人秉性卑劣,确实不可惜,但有一人,却是文武双全,甚至威望更高,让人叹息。
他就是皇十三子胤祥。
胤祥从小习武,熟读兵法,并且有一副侠肝义胆的心肠。雍正在位时,他治理水利,亲力亲为,放下身段与农民交流,还重视基层官员,对武器制造也是颇有心得。
最重要的是,胤祥的治国理念与康熙接近,都是积极学习先进的外国思想,比如英语、拉丁语、微积分等等,堪称史上最博学的亲王。
可是,胤祥却注定与皇位无缘。
首先,他的生母母亲章佳氏是满洲镶黄旗包衣人,在一众王公贵族女儿中身份卑微,即便有才能,也不会是康熙第一个考虑的继承人。
而且,他的侠义,换做说法是热心肠,而登上帝王之位的人,要高处不胜寒,眼中容不得沙子。
最后,他有自知之明。
康熙孩子多,明争暗斗从未休止,以至于有九子夺嫡这样的兄弟残杀局面,胤祥不受宠的时候,也经历过其他兄弟的欺负,根本不想再涉险境。
更何况,他与老四胤禛一起长大,关系甚好,既知道对方有夺嫡想法,他也不愿意蹚浑水,多留给机会给对方。
因为不争不抢,胤祥倒成了雍正即位后最为信任和倚重的兄弟。
剖出这个局外人,清末后期的腐败,绝非一时之效。
铭记历史教训,砥砺前行
与康熙相比,雍正的成就欠缺,但确实是封建社会中难得的励精图治的皇帝,在他在位的12年8个月里,几乎每天工作16个小时,事事躬亲,还拉着大臣们与自己一同熬夜加班。
然而,因为与罗马教廷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雍正选择重启“闭关锁国”这一政策,没想到,却彻底与迅猛前进的西方产业革命与科学技术拉开了距离。
而乾隆没有经历过九子夺嫡的残酷,更缺乏杀伐果断的之争手段,之后继位的皇帝,也毫无亮眼,让这个目光短浅的“闭关锁国”政策延续到了最后。
以至于被外国侵略者轰开大门,清末才开始了海军与利炮的发展,可惜为时已晚。
清末的灭亡,既有前人之因,也有封建统治社会被改朝换代的历史规律的原因。
作为后世,追惜往日已是白费功夫,不如总结经验教训,与时俱进,做时代的领袖!
参考资料:
京师周围:康熙帝巡幸畿甸初探,中国知网,2014(2)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