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当年“闯关东”,为何宁愿去严寒的东北,也不去富饶的南方

发布小编 0 0

山东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自古也都是诞生许多士人先贤的地方。但在清末民国时期,山东人却爆发了大量的“闯关东”现象。

由于当时普遍的干旱和饥荒,不光是山东,包括河南河北山西等地都有规模不同的移民,其中山东人“闯关东”的热情尤为集中且统一。他们往往是弃家舍业,一行人打点了行李便只身抛下一切向未知的关外苦寒之地走去。

山东人当年“闯关东”,为何宁愿去严寒的东北,也不去富饶的南方

可问题就来了,山东这块地方被历朝历代的文明耕耘已久,土地确实有些贫瘠,但好在土匪路霸相对较少。而从清朝时期就一直处于“三不管”地位的关东地区,却几乎到处都是土匪。就算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在这里的剿匪行动也是进行地尤为艰难,清末时期的匪患猖獗程度那更是让人不敢想象。

并且,关东虽然有肥沃的黑土地,可毕竟气候寒冷逼人,为何当年的山东人要向着关东移民,而不是去相对气候更加适宜,资源更加富饶的南方鱼米之乡呢?

三大人口迁徙事件

山东人当年“闯关东”,为何宁愿去严寒的东北,也不去富饶的南方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三次重大的人口迁徙事件,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要谈论为何山东人更加倾向关外,那我们就得先来简单说说另外两个。

所谓“走西口”,便是指山西、陕西人向北方蒙古草原进行移民的现象。

与其他两个略有不同的是,蒙古草原并不适合农耕,走西口的山西人往往是以经商、货运为目的的居多。而他们移民的原因,同样也是因为饥荒问题。

山西陕西地界山地环境占比较多,且土地肥力较低,水资源也较少,虽然在现代被勘探出了不少矿藏,让很多山西人得以暴富。但在清末光绪年间,这里就是货真价实的“穷山恶水”之地。

山东人当年“闯关东”,为何宁愿去严寒的东北,也不去富饶的南方

基于这些原因,很多山西人也就被迫放弃了大规模农耕的打算,而是去进行经商活动,“走西口”比起被迫进行的移民运动,倒不如说是山西人的商业贸易反过来催生出的副产物。

而“走南洋”则可以侧面解释,为何山东人为何不选择南下的理由了。

这个其实就与自然资源没什么关系,而是跟社会阶级有关。南方土地确实不错,但奈何好的土地几乎都有主,即便开了荒,没准儿也是要给地主打白工。渔民为了贩卖鱼获,也不得不在乡绅恶霸的层层剥削下苦苦挣扎。

山东人当年“闯关东”,为何宁愿去严寒的东北,也不去富饶的南方

正因如此,许多南方人就被迫向南越过国境线,到其他东南亚国家另寻出路。

此外,南方沿海地区长期因外部势力干预而治安混乱,相对之下,已经沦为殖民地的东南亚国家反倒更加开放包容一些。过去的许多革命党,较为激进的政见者都经常跑到南洋来开会聚集。“走南洋”的群体中,也不乏后来成为的革命者,以及其他爱国将领。如今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国家,就有大量当年“走南洋”后直接定居下来的晚清民国的华人。

山东人当年“闯关东”,为何宁愿去严寒的东北,也不去富饶的南方

这里,我们就大致可以理解为何山东人更倾向于往北方走了,这巨大的剥削力度就连南方人自己都块过不下去了,山西也比较穷,那么如果山东人真的要背井离乡迁徙,就只能向北走。

关东真的有生路吗?

谈及关东大地,如今我们都会立即想起《雁飞塞北》描述北大荒的那句著名的俗语:“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山东人当年“闯关东”,为何宁愿去严寒的东北,也不去富饶的南方

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实际情况其实也相差不远,不过大都发生在北大荒的冬季。此时野生动物和人都深受积雪和严寒的影响,肯顶着能冻死人的苦寒往深山里走的人本就少,能见识到这样的景象也算合情合理。

但代价是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北大荒上有肥沃的黑土地,但这片土地在历史上却基本没有被开垦过。由于北方寒冷的气候,这里的粮食基本只有一年一季,在这里开荒真的吃力不讨好。并且关东平原常年的原住民女真人,他们也常以游猎生活为主,不事农耕。这就导致关东地区的实际粮食产量非常低。

山东人当年“闯关东”,为何宁愿去严寒的东北,也不去富饶的南方

根据满清自己的档案记录来看,关东地区非但不富裕,实际上反而是“缺粮”的

从努尔哈赤时期开始,关东地区就经常有人因为粮荒而掀起叛乱。《满文老档》中就有记载,1627年,辽东地区有“一斤斗粮价银八两”的现象,一头牛可以卖上一百两银子的高价,同时期的明朝境内,物价则相对正常。

山东人当年“闯关东”,为何宁愿去严寒的东北,也不去富饶的南方

但关东地区最稀缺的其实还不是粮食,而是布匹。由于这里气候寒冷异常,又无法种植棉花等作物。民众往往都以兽皮为衣,但这也只能供养少量人口,一旦人口多了起来,光是寒冷的气候就能杀死不少无谋的冒险者。

清朝人是很明白辽东的问题所在的,但作为满族人,他们一直将关东地区视为自己的“龙兴之地”,禁止汉人出关拓荒,直到后来“闯关东”现象的发生。

工人还是农民?

上面我们说到,关东地区大都是荒地,缺乏开发,那么山东人来到关东就是以农业拓荒糊口吗?其实也并不是。

山东人当年“闯关东”,为何宁愿去严寒的东北,也不去富饶的南方

关东当时分“南满”和“北满”,自然资源丰富的区域集中在北满,但那里环境更为恶劣一些,夏季雨水多容易成灾,冬季又冷得怕人,以当时的技术水平进行垦荒,难度是相当大的。

实际上,最早大规模来到关东大地的关内人,其实是为了打工。当年俄国在西伯利亚修建铁路,清廷屈服了,便放任了许多汉民一股脑涌入东北成为了劳动力。

山东人当年“闯关东”,为何宁愿去严寒的东北,也不去富饶的南方

随着铁路、各类矿井、以及港口的完工,北满区域的人口渐渐增多,后来也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定居点,距离俄国的势力范围较近。之后随着张作霖在东北大搞建设,又有了更多的人聚集到了关东。电视剧《闯关东》中,主角也是先到关东矿井挖到了金子,才赚得了第一桶金当了地主。

在第一批“闯关东”的人成功之后,消息随着信件也跟着流回了山东老家。恰逢日军全面占领东北,山东一度成了前线,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都有着大批的劳工被送往东北做工。许多被日军强征的民夫,死在了日军的矿井和秘密的军事基地内。

山东人当年“闯关东”,为何宁愿去严寒的东北,也不去富饶的南方

但即便是这样,这一时期也还是“闯关东”风潮最为强劲的阶段,除了山东人外,伪满洲国区域陆续接收了超过千万级别的劳动人口。比起资源被瓜分清光的山东,东北地广人稀,只要能忍受得住气候和匪患,肯下功夫在土地上耕耘,吃饱饭总是没什么问题的。这一情况随着中原持续成为战场,直至解放后都没有停过。

根据统计,1860年清廷开放边关禁令前,关东人口约只有两三百万的女真人和零星的流民,而过了仅仅几十年,人口数量几乎翻了一番。九一八事变之前,东三省总人口暴增到2700多万。日本投降时,曾又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那时候的东北人口已经超过了4000万

山东人当年“闯关东”,为何宁愿去严寒的东北,也不去富饶的南方

开发北大荒

在解放战争初期,为了维持我党在东北地区较为稳固的根据地,以支持解放战争。当地的干部动员了群众开始对北大荒进行真正系统化的开发,从零开始建立起了数十个北大荒农场。

1956年以后,更是有大批的解放军从部队里退伍, 被安排到了北大荒参加拓荒,另有许多来自南方的学生、民兵。

山东人当年“闯关东”,为何宁愿去严寒的东北,也不去富饶的南方

东北从满清时期的遍山荒野,一下子成了新中国的粮仓,一千七百多万亩黑土地被辛勤的劳动人民垦成农田。带着希望挥洒的汗水落入泥土,来年结出的果实又创造出更多希望,分给更多的人。北大荒成了北大仓。

但问题很快就来了。

山东人当年“闯关东”,为何宁愿去严寒的东北,也不去富饶的南方

中国人归根结底是个农耕文明,如果北大荒的黑土地真的如此金贵,上千年的历史过去,为何中国人总是只在隘口建立城墙,而不是主动去索取这块富庶之地呢?

答案在建国后的半个世纪才被人们发现。东北的土地确实肥沃,但却只有在土地表面上的一层,经过几十年的耕耘,土地肥力有着明显的下降。再加上这里本就降水较多,过度开垦加剧了东北的水土流失,长期以往,这“北大仓”恐怕会一去不复返。

山东人当年“闯关东”,为何宁愿去严寒的东北,也不去富饶的南方

基于这样的情况,国家从政策上开始要求北大荒重新退耕还林,将森林生态建设和粮食生产结合起来,以延缓土地质量的持续下降。

与此同时,随着拓荒的结束,以及重工业的转移。东北三省终于变成了人口净流出区域,大量人口开始反向涌入南方发达城市。

正如过去他们祖辈所做的那样,离开自己世代成长的土地,去在未知的土地上寻求着更多的机会和际遇。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239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