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木兰,我们今天最熟悉的就是教科书上那首《木兰辞》这首长诗,尽管课本告诉我们,这首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乐府诗,但是从这首诗里各种称谓、风物、历史事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从北魏到唐朝之后的好几个历史时期,很可能是历代创作者共同努力的产物。
从《木兰辞》的内容上看,这首诗歌最早歌颂的是一个北方女子对父亲的孝顺。她从官方公文上看到国家要征兵,她父亲年事已高,仍然在征兵名单中。因为父亲没有成年的儿子替他去打仗,木兰于是替父从军,并且建功立业。
但是到了民国时期,山河破碎,日军入侵,一些文艺工作者为了鼓舞国人保卫家园,对木兰这个角色进行了再加工,为她的从军行为添上爱国的成分。当时,许多电影公司都拍摄了关于木兰的电影,重点关注木兰保家卫国的行为。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上海在“孤岛”时期拍摄的电影《木兰从军》,重点讲述的是木兰从军之后,奋勇杀敌,打退番邦外国入侵的敌军的故事。很明显,片子里番邦外国的入侵军队影射的是当时的日本侵略军。
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们对《木兰辞》的解读都只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孝敬父母,一个是热爱祖国。
当然,作为一个男性,但凡看过《木兰辞》,都难免会产生一个深深的疑问,就是对诗里的这句话——“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感到深深的诧异,诧异她是怎么做到的。
从技术来讲,十多年时间瞒过周边所有人,可能性为零,除非木兰从军之后不久,就当上军官,有自己单独的休息、如厕和洗浴场所。无论在中国哪个历史朝代,这么快速地从士卒提拔为将官的案例都不存在,那么木兰的同袍们怎么能够“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我本人当年在读到这首长诗的时候,跟所有男人一样,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当然,我一直坚持从技术角度出发,跟我当年的小伙伴探讨这个话题,在讨论过程中,从未产生过任何猥琐倾向的偏差。虽然我自己都不信,但你不能怀疑。
但是,我们也不用高估男人的道德水平,中国历朝历代的男性文人很早就讨论过这个话题,只不过,他们所讨论的木兰话题散发着浓浓的腐臭气息,他们关心的是木兰在从军过程中的贞洁问题,他们用文字的形式,通过不同的角度,一定要强调木兰在军中,始终保持处女之身。
从这些男性文人的角度上看,木兰这个举国皆知的女英雄,假如她不能保持贞洁,而全国人民对她又如此赞颂与爱戴,这仿佛给所有中国男人戴绿帽一样。当然,这是他们的想法,但是这种想法颇能代表一伙人。
关于木兰讨论的话题,与时间有很大的关联性,越是早期关于木兰的文字,越少涉及到木兰私生活,越到晚期,尤其是明清时代,这方面的内容越多。
从南北朝到唐朝,关于木兰的讨论都关注木兰的忠孝节义,比如唐朝韦元甫的《木兰歌》,收尾部分点出了他这首诗的目的在于赞扬木兰“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到了宋朝,理学的兴起让这些男性文人开始关注木兰的性别,比如刘克庄的《杂咏一百首·木兰》这么写:“出塞男儿勇,还乡女子身。尚能吞北虏,断不慕西邻。”虽然说的是事实,但是非要突出一下,木兰回来还是个女孩子,总让人感觉不舒服。
元朝时期,木兰的问题开始严重起来,元代的《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文上来就是这句话:“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亳之谯人也。”
关于木兰的姓,历代各有不同,元代这个版本的木兰姓魏,碑文在介绍其名字之前,劈头盖脸先定性这个女人是处女,说明到这个时候,这个问题在当时文人的心中已经很严重了,所以必须给木兰一个定性。
到了明朝,礼教对于女性的束缚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终于有一位大才子开始正面处理木兰形象与礼教要求之间存在的问题,这位大才子名叫徐渭,字文长。
徐文长是很多后代文人的偶像,比如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就甘当青藤门下走狗,青藤指的就是徐文长,他的号是青藤老人。郑板桥之所以对徐文长死心塌地,据说是因为徐文长为人为文作画都狂傲自由,令人心折。
就是这位狂傲自由的文人,他曾经写过一出关于木兰的杂剧《雌木兰替父从军》。在这出杂剧里,徐文长让木兰姓花,花木兰这个名号流传至今。另外,徐文长还干了两件事,一是写明了木兰在从军过程中一直是处女,一是写明木兰一直绑着小脚。
这部杂剧第一出有这样的对话——
“只是俺两老口怎么舍得你去!又一桩,便去呵,你又是个女孩儿,千乡万里,同行搭伴,朝食暮宿,你保得不露出那话儿么?这成什么勾当?”
“娘,你尽放心,还你一个闺女儿回来。”
剧中用父母的口吻直接问女儿,你怎么能保证你还是个处女之身回来?女儿的回答回避了技术问题,直接给爹妈一个口头保证。
杂剧到了后面,还有一段关于姑娘小脚的对话,这里不再抄录。总之,这本杂剧实在是暴露了徐文长所谓狂傲自由的文人的本来面目,他所谓的自由是对自己的,对于所有女性,徐文长的不仅要求她们保持贞洁,连她们的脚都不放过。
这是中国的文学作品,第一次单刀直入,直接要求木兰必须当一个处女。从此以后,很多关于木兰的作品,都会在这方面进行描述。
到了清朝,情况更为严重。尤其到了清朝中后期,军队纪律涣散,出现了大量清军兵卒奸淫妇女的事件。德云社张云雷的成名作《探清水河》,内容就是清军小兵与驻地女子发生关系的绯闻。因此清朝的文人在描写木兰从军的时候,更加关注木兰的贞洁问题,有些清朝小说甚至出现,邻居们传谣言,议论木兰在军中淫乱的桥段。
幸亏啊,现在的环境已经改变太多了,今天银幕上的木兰也与从前大为不同。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