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你有恩的人,不要请吃饭、送礼,要学会以下3种报答方式

发布小编 0 0

“生命中的贵人,是引为知己的人,是守望相助的人,是分享幸福的人。”

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都少不了他人的帮助和提携。

威廉·莎士比亚在戏剧《冬天的故事》中说:“除了感谢,再无其他回答可给,唯有感谢,不断地感谢。”

那么,该如何用实际行动感谢这些给予我们恩惠的人呢?

请客吃饭?赠送礼物?毋庸置疑,这确实是一些最简单可行的路径。

然而,对于真正的报恩来说,这些“一次性行为”远远不够。

下面,为大家介绍3种报恩方式,记得收藏哦!

对你有恩的人,不要请吃饭、送礼,要学会以下3种报答方式

弱时:强大自己

一位哲人曾说:“想要感谢提灯引路的人,先让自己成为光源。”

当你还处于人生的低谷,力量微薄、资源有限时,最好的报答方式其实就是努力强大自己。

因为在这个阶段,你即使有心回报,也往往因为能力不足而难以付诸实践。

倾尽全身之力去回报的情况也有,但这绝对不长久,也不是真正希望你好的人乐于见到的。

而当你通过不懈的努力,提升自己,变得更为强大时,你不仅能够更好地回报恩人,还能将这份感恩的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

1991年,一张名为《我要上学》的照片一经问世,便牵动了亿万国人的心。

对你有恩的人,不要请吃饭、送礼,要学会以下3种报答方式

照片上那双闪闪发光、饱含期盼的大眼睛,让许多人无法忘怀。

这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的主人名叫苏明娟,那年她8岁。

自那时开始,她的人生也意外地被改写了。

“希望工程”得到进一步关注,源源不断的物资和捐款从社会各界汇来,让 贫困的家庭有了更多的希望,也在苏明娟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善意的种子。

2021年,据《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30多年前的那个受助者,不断地努力、茁壮地向上成长,早已成为一名成熟的公益人。

1998年,苏明娟以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的身份,赴北京参加大会。整个大会堂里,她是最小的与会代表。
2002年,考上安徽大学后,她坚持勤工俭学,主动提出不再需要希望工程援助,要求将每学期定额发放的900元生活补贴转给其他贫困生。

2006年,她和解海龙拍卖了著名的“大眼睛女孩”照片版权,所得30多万元用于援建西藏拉萨曲水县的一所希望小学,成百上千藏族孩子自此有学可上。

2018年,她拿出3万元积蓄作为启动资金,设立了“苏明娟助学基金”,致力于帮助更多的贫困学子,将爱和希望继续传递下去……

苏明娟的故事让我们知道:真正的报恩,不是昂贵的礼物,而是自身的强大和自足。

当你身处低谷时,不要急于一时的报恩,更不要妄自菲薄,你自身优秀了,自然更有投桃报李的能力。

说不定,我们还能像苏明娟一样,将善意的种子播撒给更多人,将感恩的力量代代传承。

一对一的善意固然可贵,一对多的善意却更加难得。

弱时自省、强大自身,就是最高级的报恩。

对你有恩的人,不要请吃饭、送礼,要学会以下3种报答方式

来源:视觉中国

对你有恩的人,不要请吃饭、送礼,要学会以下3种报答方式

强时:心怀感恩

当你通过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时,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收获,如何报答曾经对你有恩的人,是摆在一部分人面前的难题。

不同于弱时默默努力的状态,人在获得一定成就后,最需要克制的就是炫耀欲。

怎么个炫耀法?

“我能有今天的成就,毫不夸张地说,全靠自己!”

层次低的人,在取得一点成绩后容易居功自大,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全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而选择性地无视别人曾经的帮助。

其实,从人的社会属性来看,很少有人是完全只靠自己闯出一片天地。

心怀感恩并不是一句空洞口号,而是说,不要忘本。

你的成功或许有运气成分,或许是借助了时代的东风,又或者源于朋友的一句劝告、老师的一句叮咛。

能够践行感恩精神的人,往往虚怀若谷,为人谦虚。

他们明白,没人是一座孤岛,没人能凭借自己单枪匹马战斗到最后。

成功的道路不是踩着别人的尸体前进,也不是一枝独秀、唯我独尊。

珍视那些曾经给予你帮助的人,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才能将自己的路走得更加踏实、稳健。

强盛时忘恩负义的人,往往事业不长久。

前段时间,娃哈哈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宗庆后因病逝世。

之后的几天,娃哈哈旧址(下沙基地)门前的行人络绎不绝,宗庆后的生前好友、有交往的企业家和许多普通市民纷纷撰文吊唁、献花。

人们双手合十作揖,缅怀逝者。

作为一名企业家,他崛起于平凡,弄潮于时代,成功者人人仰慕,但为什么他能收获如此高的评价呢?

白手起家的宗庆后,深知生活的不易。在他成为首富之后,依然没有改变朴素的本色。

宗庆后在一次上节目的时候说,他戒烟以后,一年的花销不超过五万。

创造了传奇,成为首富的宗庆后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而是谦逊地将成绩归于那个时代。

“我自己也是一个普通人。”

宗庆后把这种刻进了骨子里的朴素和谦逊,带进了娃哈哈,融入企业文化中。

工作中,他坚持实业,从不在细节上欺骗消费者,还坚持用成本较高的纸箱来包瓶装水,只为一些老百姓能捡点废品卖钱。

工作之外,员工的生活、生计问题,宗庆后照样放在心上。

他曾在一次电视节目中表示:“我觉得不应该提倡基层员工996。经营企业,是企业家的乐趣。基层员工有自己的生活乐趣,不应该被剥夺。”

在娃哈哈,“不辞退45岁以上的员工”是一项铁规定;2023年,宗老还欢迎曾经离开的人再度回到娃哈哈来。

“凝聚小家,发展大家,报效国家”,这十二个字,是他要求每个员工都要背得滚瓜烂熟的一条企业文化。

宗老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什么叫心怀感恩。

对你有恩的人,不要请吃饭、送礼,要学会以下3种报答方式

来源:视觉中国

对你有恩的人,不要请吃饭、送礼,要学会以下3种报答方式

平时:多多走动

当生活驶入正常的轨道时,我们往往容易忽视那些曾经对我们有恩的人。

也许是因为工作忙碌、琐事缠身,我们总是等到需要时才想起他们。

这其实是关系中的大忌。

别等需要时才去造访,真正懂得感恩的人,应该多在日常生活中创造链接。

保持紧密的联系,关心他们的生活,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让友谊和感激之情在平凡的日子里持续升温。

这样,一旦他们有需要帮助的时刻,你也能快速察觉。这比刻意送点什么东西来得更自然更实在。

曾经听一位老师讲过她的故事。

老师年轻时,心地善良、为人耿直。

了解她的人很喜欢她,认为她热情又直爽,对人特别好,不了解她的人则说她言语太过锋利,不愿与她交往。

老师大学毕业后,在离家千里的一个小公司工作。

工资不高,但胜在稳定。

业余时间里,她就看书自学,希望能再考个研究生。

有一天,母亲打电话时顺带着提起一位老人,说是他们的远房亲戚。

听说老人没有子女在身边,生活得很艰难,她便主动前去看望。

后来,她每周看望老人两次。去的时候倒没有其他的想法,她看老人孤独无比,也没个人说话,就将这个安排固定了下来。

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因此,长期以来,给老人买水果、买营养品的钱都是她出。她也觉得老人就像亲人一般。

有一天,老人忽然问她:“你想去xx公司吗?”

她心里一动。这可是本地最大的企业啊,谁会不想去呢。

老师说:“当然!”

她没想到,后来她真的会被调去那个公司。

原来,这都是老人托人介绍她入职的。而这些,都是她在照顾老人起居时从来没有想到的。

不仅如此,老人还为她介绍了一位很好的对象,他们如愿走入了婚姻。

在我问及如何报答时,老师说:“我还是像从前那样对待他,但是生活上来往得更加频繁。”

“我希望让他知道,我早已成为他的亲人。”

她这个行为持续了十几年,直至老人去世。老人葬礼上,她仍是那个操持一切的人。

这无疑是一段帮助与报恩的佳话。

感谢别人,不在于一时一事,也不在于礼物多贵重,而是矢志不忘,将感谢的心意分散到每一个鲜活的当下。

所以啊,别急着将别人的善意还得干干净净,别急于达到“两不相欠”的程度。

有来有往、细水长流才是报恩的大智慧。

对你有恩的人,不要请吃饭、送礼,要学会以下3种报答方式

来源:视觉中国

对你有恩的人,不要请吃饭、送礼,要学会以下3种报答方式

写在最后

奥普拉·温弗瑞曾说:“对已拥有的一切心存感激,你会发现将会拥有更多;若只盯着尚未得到的事物,你将永远觉得不够。”

感恩,不是简单的人情往来,而更像是强者的一种思维方式。

懂得感恩的人,生活一定不会太差。

真正的报恩,绝不是请客吃饭这么简单,而是实现自己与贵人之间的良性循环:

当我们身处低谷时,强大自己才是王道;

当我们取得成功时,要心怀感恩永不忘本;

而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多走动、细水长流。

如此,既不至于轻慢了恩人的一片心意,也能让关系长久。

成功心理学大师丹尼斯·韦特利曾说:

“幸福不能被追求、占有、赚取、穿戴或消费,幸福是一种精神体验,即每一分钟都充满爱、优雅与感恩地生活。”

心怀感恩的人,无论际遇如何改变,一定能够感受到幸福。

愿我们都能学会感恩,在袖中藏一枝春色,将芬芳赠予他人!

对你有恩的人,不要请吃饭、送礼,要学会以下3种报答方式

作者:柘林,以文字为林,栽种智慧与感悟。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240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