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自然条件中,陆地是 中国最重要的自然要件,而作为一个大陆民族,华夏族历来倚重农业。
清风导师高情商课程 网盘分享
农业 的发展需要诸多先决条件,黄土便是其一。这种特殊的土壤纤细如面粉,透 气性好,利于种植各种作物,经过百万年的风力作用堆积成为高原。由于黄 土的纤细,可供原始工具耕耘,周初武装殖民的同时推广农业,与黄土的特 质息息相关。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霸,都以耕战作为国家要务,反 映商鞅变法思想的《商君书·农战》便说:“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秦国延续商鞅的农战思路,在经济和军事上均取得优势,才得以战胜东方六国。 在农业被认为是立国之本的同时,商业则被视为末流。商业的发展毕竟要以 生产主要用于交换的商品为前提,而在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中,农产品主要用
于自给自足,如遇天灾,粮食尚且不够,所以重农抑商是历来的国策。
黄土给中国的另一种影响表现在黄河上,黄河中游处于黄土地带并将黄 土高原分为两半,接受黄土地带的几条重要支流汇入,结果是黄河的水流中
夹带大量泥沙。 一般河流夹带5%的泥沙已经不少,但黄河有过含沙量曾达
到46%的记录。黄河流水泥沙俱下,很容易淤积导致河床抬高,堤坝决口后 洪灾时有发生,这对以农为本且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无异于灭顶之灾。这 时,如果有一个坐落于灾害较少上游的政府,具备一定的能力和威望可以调 集所有资源,动员所有人力,平日里加固堤防、防灾备灾,受灾时赈济灾民、
减灾消灾, 一定会受到百姓的热情拥护。
《春秋》中有一段提到公元前651年,齐国召集相关诸侯盟誓,不得修 筑有碍于邻国的水利设施,不能在天灾发生时阻碍谷物的流通,这便是葵丘 之盟。《孟子》书中十一次提及治水,其中还有直接指责将洪水导入邻国的 不义之举,可见洪灾、黄河、黄土的相互关系。衰落的周王室无法完成这些 任务,其开创的封建制度将土地和人民分而治之,这意味着国家力量也被分 割分散,面临灾害时可动员的力量大大削弱。于是社会思想渐渐由支持封建 转而拥护中央集权制度,相对来说,集权政府抗灾害能力要强很多,更能给 予人民应有的安全。《孟子·梁惠王上》记载孟子说天下“定于一”,即只 有统一才有安定。这也是战国后期的哲学家如荀子、韩非子都盼望君主专制
的一大原因。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