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森垚语言简史 用方言的方式学外语

admin 0 0
安森垚语言简史 用方言的方式学外语

百度网盘课程

通用入口链接!10000G.课程都有!一起学习吧!

立即点击↓ 获取课程!

安森垚语言简史 用方言的方式学外语 网盘分享

我们需要粮食,也需要 思想。


安森垚语言简史 用方言的方式学外语 网盘分享






如果要对两个层次进行区分,我们称哲学层次的本原的“道”为道体, 即“道”之本体,而称实用层次的“道”为道用,即道体在社会领域的功用。“体 用之辩”早已有之,晚清名臣张之洞在《劝学篇·设学》中提出:  “中学为 体,西学为用。”将中国传统纲常名教与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结合,推行洋务,

以图挽回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势,本就是“中庸”思想的重新阐发。

再次是三个主题——“道”、处世之道、治世之道。《老子》中哲学层 次的主题是“道”,即道体。而实用层次被老子一分为二: 一方面是处世之道, 另一方面是治世之道,构成了《老子》全书的三个主题。处世,指待人接物,  应付世情,与世人相处交往。《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有“夫贤士之处世也, 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的记载。论述处世之道比较典型的是《老子·第 二十章》: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 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说的是为人处世大智若愚的境界。  治世,作动宾短语则是管理国家,处理国务的意思。《荀子·天论》有言:“受  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儒家把政通人和、 社会安定称为治,把政治昏暗、社会动乱称为乱。先秦诸子基本沿袭了这种

观点,老子也不例外。

《老子》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概念是“圣人”。在老子看来,  “圣人”而非普通百姓,才是处世与治世的主体,他遵循“道”形成一定的处世原则,

并依照“道”的精神治国理政以求天下安定。  “圣人”是内在修养与外在能 力的完美结合,是老子思想中最理想的人格主体。相反,老子对普通百姓表 现出轻蔑之色,《老子·第三章》主张这样对待百姓: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像“圣人”这样《老子》中的重要概念,不要强行翻译,应沿用原字原词。 今人阅读古书,总有一个误区:凡遇古文皆要翻译,不把文言尽皆译出就不  能做进一步理解。殊不知翻译的同时,古文原有的意韵也随之流失,翻译得  越白话,古文隐含表达的意义便越稀少。《老子》《论语》等经典流传千年,

校注者前赴后继源源不断,正是因其言有尽而意无穷,几个字背后,古今读者能读出不同的内涵和人生感悟。矛盾的是,不进行翻译也不现实,古文毕 竟佶屈螯牙,不易理解。所以,理想的方法是进行翻译,但一些关键概念, 如《老子》中的“道” “德” “圣人” “朴”等,沿用原字原词,不加翻译, 因为这些字词才是老子哲学的精华所在。何况真正的“道”是无法用言语描

述的,说多了反而画蛇添足。

还应留意的是,老子许多观点并不绝对是对未来的期待,或许属于对客 观事实的描述甚至抱怨。如《老子·第七十三章》的“勇于敢则杀,勇于不 敢则活”,后人认为这是老子消极而影响恶劣的思想,竟然倡导世人都做缩 头乌龟。其实不尽然,汉语不像英语,有时态的区分,古代汉语更是如此。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这类句子当然可理解为老子的主张与期待, 但也可理解为对客观事实的描述,如取后者,这句话的含义则完全不同于前 者,乃是老子对春秋年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社会人格的描绘。鲁迅在《汉 文学史纲要》中说:  “老子之言亦不纯一,戒多言而时有愤辞,尚无为而仍 欲治天下。其不为者,以欲无不为也。”一针见血!老子既多激愤之辞,“勇 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不就是对颠倒黑白的社会现实的抱怨乃至愤慨吗?  老子的愤辞最终也指向理想社会的建设,从这个角度看,其积极意义远大于

消极意义。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240754.html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