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掼蛋三板斧掼蛋技巧课程 网盘分享
老赵掼蛋三板斧掼蛋技巧详解新手入门
老赵掼蛋三板斧掼蛋技巧课程 网盘分享
自然之道蕴藏在“道”的恒常运动之中,自然是动中之常道,化中之定理, 万物虽变迁不止,但自然之道却恒常如是。正如“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连天地掌握的风雨都不能长久存在,“况于人乎”?老子借此给人们以启迪: 自然现象都不能持久,个人的一时得失更是短暂,所以在社会生活中,完全 不必患得患失,因为得失之理也符合“道”,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更、转
化之中。
既然“道”有“周行而不殆”(见《老子·第二十五章》)的往复运动规律, 那么万事万物的道用终有一刻会“复归”于道体,毕竟道体才是“天下母”与“天
地根”,道体也时时刻刻在转化为道用,二者间的运动生生不息:
其上不 ,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见《老子·第
十四章》)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见《老子·第十六章》)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 复归于无极。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见《老子·第
二十八章》)
以上章节都提及“复归”概念,而“复归”的对象,是“无物”“其根” 也好,是“婴儿”“无极”“朴”也罢,均是道体的不同表达形式,万事万 物无论多么纷繁复杂,都要回归根本,就像树叶生长于根,无论飘摇多久多远,
都要落叶归根。道体便是万事之源、万物之根,那种最起始最本真的原初状态。
《老子·第三十七章》有言: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并没有 特别的功能,表现出来为人察觉的只是万事万物自己的功能,所以说“道” 是“无为”的,但万物之所以能够成为万物并发挥功用,又是因为“道”在 发挥作用,所以说“道”也是“无不为”的。从“无为”的道体角度看,“道” 什么都不是;从“无不为”的道用角度看,“道”也什么都是。当老子提出 “道”的概念后,又将其分为道体和道用两个层次的子概念,但这样缥缈的
“道”仍旧难以理解,也许只能用老子同样缥缈的言语来形容:“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见《老子·第一章》)于是老子又提出“无”,“无”与“道” 在各种方面极其相像,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在谈及万物本原的问
题时,老子说:
天地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见《老子·第四十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见《老子·第四十二章》)
说万物最初生于“无”,后一句话说万物最初由“道”生发。 以逻辑推断,“道”几乎等同于“无”。但在老子那个哲学观念刚刚启蒙的 时代,语言名词尚不完备,导致哲学著作的语言表达颇具障碍。老子想极力 说明“道”的内涵,但是只用了“吾无以名之”与“强字之”这样空洞的语言, 可见词汇匮乏。同样道理,老子仍旧使用“无”的概念形容本就虚无的“道”, 无上加无,不说还好,说了只为读者平添迷茫。不过,如果换个角度看问题,
这也许正是《老子》之精妙所在。
谈及“无”,不得不说“有”,二者是《老子》中屡屡涉及的主题,而 且多数时候是同时出现。因为“道”的概念极其重要,所以“无”与“有”的辩证关系也值得深究。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