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教演说《演说真的很容易》 网盘分享
丹青教演说《演说真的很容易》 网盘分享
古人没有如今这么发达的科学技术,更没有现代人理性客观认识事物的 思维与能力。对于神秘莫测、变幻无常的天,古人在意欲探求却不具备相应 条件的情况下,自然会生出无限的遐想和崇拜敬畏之情。现代人常认为这种 对天的某种崇敬是迷信,其实是有失公允的。这种朴素感情留存的意义并不 在于是否接近真实,而在于追求真相的求知欲;并不在于是否符合所谓的 科学,而在于对古人其他方面的哲学思想发挥过无可替代的巨大影响,因为
古人很多的理论道术都源于对天的认知方式和角度。
先秦时代,天代表的意涵范畴经历了一番由具体到抽象,由盲目到理性 的演变过程,具体的天主要指人格神,而抽象的天更多地指向指导实践的规律、法则,成为天道。
从远古到殷周时期,天基本等同于有意识、有思想,能直接监督一切的 人格神,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类似于西方的上帝,完全是一种超验、超脱 的独立存在。《诗经·大雅》中有“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 之莫”“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诗经·小雅》中
有“昊天不平,我王不宁。不惩其心,覆怨其正”“下民之孽,匪降自天。
沓背憎,职竞由人”。《尚书·周书》中有“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 文王,殪戎殷”“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以哀吁天,徂厥亡,出执。呜呼!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类似的文字描述极多,此处不一一列举。
与西方宗教不同的是,中国远古的上帝崇拜与祖先崇拜是密不可分乃至 可以合二为一的。郭沫若认为,“卜辞中的帝就是高祖要”,而“至上神帝 同时又是他们的宗祖。”陈梦家也说:“祖先崇拜与天神崇拜逐渐接近、混合, 已为殷以后的中国宗教树立了规模,即祖先崇拜压倒了天神崇拜。”祖先生时为人,死后为神,或者生时即半神半人。无论生死,祖先都在保佑本氏族、
部落、国家的兴旺发达,人与神、人世与神界、人之事功与神之业绩是直接相连, 浑然一体的,《礼记·祭义》中“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即是此意。生死、 人神的界限始终没有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作用的,这为日后天道观念逐渐抽 象化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据李泽厚的观点,这种人神的相互作用在远古 有非常具体的实现途径,即巫,而巫术在漫长复杂的演变过程中渐渐成为氏 族部落首领的专属乃至垄断职能,首领、君、天子成为最大的巫,来沟通人 世与神界,最后做出决策,指导行动。在这样的巫君合一、人神合一的过程中, 君主的形象被叠加上祖先崇拜和上帝崇拜的影子,天与君、神与人的关系更加紧密。
由于对天的认识停留在人格神的具象阶段,商周之际的社会对天极尽恭 顺虔诚,态度恳切挚诚,事事依从,不敢有丝毫违拗,基本属于盲目崇拜。 这在《诗经》《尚书》中随处可见,如《诗经·大雅》的“帝谓文王:予怀 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大任有身,生此 文王。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尚书·洛诰》的“王如弗敢及天基命定命”“公不敢不敬天之休”,《尚书·周 书》的“天命不易,天难谌”。这些与基督教《圣经》中“申命记”的立场、口吻相似。
西周灭亡之后,历史行至东周时期,礼坏乐崩,宗周将亡,天子地位一 落千丈,往日光辉不再。当时不少人自然而然地发觉,曾经代表了神的意志来操控人世的天子、君并不像从前认为的那样全知全能,更不是绝对的正确,
他们也犯同常人一样的错误,也会将国家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由于君作为 大巫沟通人与神的世界,天的权威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天子身上,这种对天子 权威的怀疑必然波及于天,生发出对天的质疑。《诗经·小雅》已经出现“昊 天不佣”“昊天不惠”“昊天不平”“天命不彻”的说法,《诗经·大雅》 也有“昊天上帝,宁俾我遁”“瞻卬昊天,曷惠其宁”“疾威上帝,其命多辟” 的表达。诸如此类,社会对天的信仰已经动摇,朴素的崇拜情感已经不能使 人满足,于是认识逐渐理性化、抽象化,作为人格神的天被抛诸脑后。《诗
经·大雅》的“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尚书·周书》的“穆穆在上,明明在下,灼于四方”,都属于相对客观进步的认知。这时的大趋势是,天由 宗教意味逐渐变为哲学意味,其中偶有反复,先秦诸子对天道的认识正处于
这个渐变的阶段。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