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就是教育人们从本我出发,自觉地进行自我修 养、自我完善,从而培养出合乎儒家道德和伦理观的理想人格,让天下治理达到“太平和合”的境界。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作本性(天性),遵循 着本性来做人和处事叫作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都能合于正道,这就叫作教化。
在修养人性方面如何教化呢?下面罗列出《中庸》中的一些观点:
(1)慎独。
《中庸》在第一章写道:“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慎。在没 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最隐蔽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 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
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是后天在实践中加强自身修养 的结果。在广庭大众之下,谁都能表现出品德高尚的样子来。但是, 一 旦处在无人发现的隐蔽环境中,人的本性中的一些阴暗面就会跑出来, 就会让人产生作崇的念头。这时,就是考验一个人意志的时候。面对如花的美色,面对唾手可得的财富,还有那令人垂涎的声名,能做到不动心吗? 《中庸》于是告诫人们,要加强品德修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就要从自身开始,从“慎独”开始。
(2)言顾行,行顾言。
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言行一致。俗话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又说,言必信, 行必果。从做人方面来说,就是要做到表里如一;从社会角度来说,就 是要讲诚信。在历史上,最著名的言行一致的人物莫过于秦末汉初时的 楚国人季布。季布一生特别讲信用,只要答应办的事情就一定要办到, 从没有失信于人。他以侠义闻名,重守诺言,因此人们常说:“得黄金百
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如何能做到言行一致,那就得靠加强自身修养。
其二,谨言慎行。所谓谨言慎行,即指人在说话办事的时候要小心 谨慎。在历史上,关于谨言慎行,最著名的莫过于曾子杀猪的故事。有 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儿子哭闹着要跟去。曾妻就戏哄儿子, 让他在家里等着,等她回来就杀猪炒肉给他吃。于是儿子就很听话地待 在家中。曾参的妻子从街上回来,只见曾参拿着绳子在捆猪,正准备杀 猪。她赶快制止曾参,说她先前只不过是哄孩子的,并不是真的要杀猪。 曾参就郑重地告诉妻子,孩子是欺骗不得的,如果不杀猪,就等于教他 说假话和欺骗别人。曾妻听了丈夫的一席话,颇为后悔,于是就和丈夫
一起将猪杀了。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