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育儿课 李玫瑾家庭心理养育课 李玫瑾教授育儿视频讲座 网盘分享
李玫瑾家庭养育心理抚养系统父母课程
李玫瑾育儿轻课
李玫瑾育儿课 李玫瑾家庭心理养育 李玫瑾教授育儿视频讲座 网盘分享
人们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所以,谨言慎行就 是要求人们在日常行为中,克制自己,不给他人带来伤害,不给社会带来麻烦。
言顾行,行顾言,是互为因果的。孔子说:“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 难。”所以,加强自身修养,提升做人内涵,才能做到言行一致,谨言慎行。这一点,古人的体会比我们深。明朝的朱国桢的《涌幢小品·笃行》诗就很有代表性:“八十年来识更真,深知言行切修身;谨言慎行无些过,细数吾乡有几人。”
(3)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中庸》第三十三章中写道:“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君子只求内省时没有过失,无愧于心。君子之所 以让人佩服,觉得赶不上,正是在这种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每当看到这 些话时,就会想起另一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 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 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 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这个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为了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苏联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句 子。不必理会其中浓浓的政治色彩,单纯从人性的角度来理解,二者是相通的。
“内省不疚”是人修养的一种方式,目的是“无恶于志”。按儒家的 观点,人修身并不是为了贪生,好让自己能长命百岁,而是为了“平天 下”。这就是事业。当个人修养达到品德高尚的境界,他对自己的选择不 仅是无怨无悔,也是义无反顾的。因而,用儒家的观点来解释上面的话 就是:“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正心修身而悔 恨,也不因正心修身耽搁了为社会多做贡献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 候,他就能够说:我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这个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了平天下而奋斗。”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在内省中,如果有什么让良心感到不安 的东西,那么,这必然是个人修养方面存在缺失。面对物欲横流,面对种种诱惑,心被吸引在所难免。怎样才能做到端正自身呢?自然是接受道德教育,提升个人修养。通过严于律己,如果在内省中感到无愧于心,那么,这修养的最高境界也就达到了。
《中庸》第一章中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
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 静无所偏倚的,这就叫“中”;如果感情的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 不及就叫作“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 道。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这是人的修养中的又一种境界。
人之所以会出现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 一定是自身的利益受到了侵 犯或伤害。在侵犯或伤害面前,如果能做到理性加理智地去处理,不以 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那么,这天下也就没有纷争,万物都会回到自 身的位置,清静无忧地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活动。这也就是《中庸》所盼望的“中”“和”的圆满境界。
但是,物质世界中,利益的纠葛不仅是无处不在,也是无止无境的。 要让人们远离纷扰,单靠行政的手段、法律的手段,那是远远不够的。 生存的需要,欲望的需要,随时都会让人对利益有着执着的追求,这就 会让行政和法律的干预变得防不胜防和力不从心。这样也就只能从人的 本身出发,让人于内心中首先构筑起一道防护堤,远离物欲。这就是道
德教育。通过道德教育,提升人的修养,从而让“中”“和”深入人心。
“中”与“和”可当做人的心性中的一部分,是后天接受的一种优良 品质。放到社会层面上,“中”又可理解为不偏不倚、公允执正;“和”可理解为相处融洽、彼此相安。因而,当个人修养达到“中”“和”境界时,人际关系必定会达到一个圆满的境界;当社会关系达到“中”“和”境界时,这个社会必定会达一个圆满的境界。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