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十一2024引爆企业矩阵流量开年大课 网盘分享
在古人眼中,君主产生于人们对解决无序纷争的社会需 求。通过设立一个至高无上的君主,来主持社会正义并维护人们的生存 发展。
董十一2024引爆企业矩阵流量开年大课 网盘分享
这种高度理想化的表述,不完全符合历史文明发展过程,只是从 实用的角度论证了君主制度产生的必然性。尽管如此,这种理念却成为 了诸子百家学派的共识,也是《尚书》的主要经义之一。由于将设立君 主的作用定位为维护人群有序发展,这种理论让抽象意义上的君主超越了狭隘的地域与血缘,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公共性。
在现实中,君主也是有七情六欲的人,而不是每分每秒都保持绝对 理想的执政机器人。但在理论上(或曰君道),“代天牧民”的君主,以 为天下万民谋福利为职业道德。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只要坐在那个位置 上,就必须以公心治理天下,而不能以天下奉养自己的私欲。否则,就是昏君暴君,独夫民贼。
周成王没有亲历过父辈讨伐商纣的战争,但他经常从叔父周公那里听到商纣的教训。故而,他在头脑中深深树立了执政为公的概念。
有一回,周成王与弟弟唐叔虞玩过家家。周成王拿着一片叶子说这 是给弟弟的封地,唐叔虞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接受了。此事两个孩子都没 当真,但叔父周公得知后,认为唐叔虞应该得到真正的封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这句训诫从此被周成王记在脑海中。周公的话使他明白了,天子执政应当有公心,而不能作儿戏。只有“以公灭私”,才能“民 其允怀”,让四方诸侯及百姓信服天子权威。于是成王将弟弟封到了唐地。后来唐叔虞的后人建立了春秋第一大国——晋国。
周公在成王年幼时曾经代行天子大权,直到成王长大后才还政。他 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叔父周公旦的全面影响。在周公严格的督导下, 周成王终于成为了“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有德之君。而这八字。也与《尚书》一同流传后世,将公天下的精神深深嵌入了古代中国文明。
在治水工作结束后,舜帝完整地回顾了大 禹的各种贡献,认为天下没人能与之竞争,于是决定将天下共主的位置 禅让给大禹。在禅让之前,舜帝苦口婆心地对大禹进行教诲。其中有句
话叫做“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所谓“无稽之言勿听”,说的是不要去听那种没有经过严谨稽核的言 论;“弗询之谋勿庸”则是指,不要采纳那些尚未征询过众人意见的谋 划。两句话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勿要轻信一面之词,应该先查明再决定 是否听从;不要草率决策,应当与众人商量之后再决定是否采纳。《尚书》中的这段话,堪称古代明君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舜帝在说这话之前,有一句更加广为人知的格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句话的大意是:人心是险恶难料的,道心则是微妙深奥的,只有 精心察悟世道人心,恪守一以贯之之道,才能走上那条中正不偏的正确路线。
而“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这两种做事方法,正是建立在 洞察世道人心的基础上。只有保持不偏不倚的中正态度,才能严谨而公平地处理政事,不至于被谣言糊弄,也不会头脑发热冒进求成。道理虽然简单,但很不容易做到。因为人既有理性也有感性,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误判。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可能轻信一句未经调查的话,不和众人商量就草率做决定。
曾参是孔夫子最杰出的弟子之一,以孝义、诚信、“三省吾身”著称于世。但他也遭遇过流言蜚语的伤害。
有一回, 一个与曾参同名同姓的人在外地杀了人,于是有邻居来告 知曾参的母亲说:“你儿子杀人了。”曾母当然不信,说:“我儿曾参是不 可能犯下杀人这种恶行的。”然而,没过多久,又有一位邻居对曾母说: “你儿子真的在外地杀人了。”曾母没有理会,不慌不忙地继续织布。但 她心里已经有所动摇,对此消息的真实性半信半疑。第三个邻居又来对 曾母说:“你儿子在外地杀人了。”这次曾母由于内心恐惧,扔掉手中的梭子就越墙逃走了。
常言道:知子莫若母。曾母本应该是最了解自己儿子人品的人。但 她在邻居再三重复同一流言时,却怀疑起自己的儿子。以曾参的贤德 与母亲对儿子的了解,尚且经不住三人传谣的考验。何况其他人和其
他事呢?
在没有互联网与微信、电话、电报的古代,信息传播渠道窄,传播 速度很慢。 一旦有消息传出,人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辨别真假。所以, 那些消息来源不广的普通百姓,很容易相信邻居再三循环播放的消息。 由于缺乏有效的鉴别途径,流言的影响很难预料。正如舜帝所说:人心 惟危,道心惟微。谁都难以在短时间内确定消息来源是否可靠。这使得 有意放出流言的人或轻信谣言的人,往往会主导一时的舆论。众口铄金, 纵然曾母熟知儿子的人品,但在众口一词的流言面前,也不得不对曾参产生怀疑。
《尚书》这句“无稽之言勿听”,是舜帝以多年执政经验总结出来的 深刻教训。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因误信无稽之言而做出错误决定。尤 其是那些帝王将相。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