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王【外贸独立经理人培养计划】客户开发/交流话术/风控/案例 课程 网盘分享
麦克王【外贸独立经理人培养计划】客户开发/交流话术/风控/案例
麦克王【外贸商务英语口语】
麦克王【外贸独立经理人培养计划】客户开发/交流话术/风控/案例 课程 网盘分享
上古时代是个“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社 会。人们都推举贤能之人执政,做人讲究诚信,彼此关系和睦。人们不 只关爱自己的亲人与子女,也以同等的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全天下的老 者都能安享晚年,壮者有事业可做,孩子都能健康成长,鳏夫、寡妇、孤儿、残疾人、有病的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照料。
每个男人都安守自己的本分,恪尽其职,而每位女子都能嫁入好家 庭,获得幸福。那个时候的人们并不贪财好利,他们不认为财物一定要 收藏在自己家中,只是不希望让财物白白扔在地上。他们只是担心气力不是生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只为自己的事卖力。因此,人们没有必要用 《礼记》: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诡谲的谋略来钩心斗角,盗窃作乱的人也销声匿迹。社会治安状况极好, 所以,人们只需把门户从外面带上,而无需特意上锁。这种理想世界就叫作“大同”。那这种大同世界在春秋时代还存在吗?孔子对此给予了否定的答案。
他继续说道:“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 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 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 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 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仅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 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孔子的这段话,常被认为是对夏启开启的“家天下”时代的描述。
按照儒家的传统观念,上古五帝采取的是禅让制,当时是“公天下” 阶段,是高度理想化的大同世界。而后来君主从禅让变成了世袭,于是 “家天下”的时代开始了。而原先“天下为公”的精神,也随着大同世界的结束而沉沦。
孔子不无惋惜地指出,如今天下已经归一家所有(按照当时的观念, 东周王朝依然是姬姓家族的天下),所有人都只为自己家的事情考虑,只 亲近自己的双亲,只爱护自己的子女,财富都想让自己占得,力气也只 用于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天子、诸侯、卿大夫也将传位于子子孙孙视为最根本的礼法。
为了维护这种“家天下”的秩序,人们建造了城郭与护城河作为屏 障,以礼义道德为纲纪,以此来规范君臣的尊卑等级,来使父子的亲情 变得更亲密,使得兄弟和睦友爱,夫妇相敬如宾。礼义是大经大法,被 人们用来设立社会制度,确立田产与住宅的归属,褒奖那些智勇出众的贤能之人,把功勋记入自己的档案。如此一来,社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钩心斗角的事也愈演愈烈,阴谋诡计与干戈兵戎屡见不鲜。那么在“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年代,就没有什么闪光点了吗?
当然有。孔子一口气列举了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 和周公旦六位圣人君子。其中,前五人都是现代圣王,周公旦虽然没有 称王,但曾经代理天子行使摄政大权。在孔子看来,他们六人就是大同 世界结束后所产生的伟大人物。因为这六人无不是将“礼”视为治国平 天下的根本。他们在“礼”的指导下伸张正义,考察办事是否有诚信, 指明人们有何过错,充满仁爱精神,言行讲究礼让。他们的事迹向民众 展示, 一切都是有礼可循的。若是有不遵循礼义办事者,在位者要被赶下台,老百姓会将他当成祸害。这就是小康时代的世界。
从总体上讲,孔子心目中的“大同世界”对应着三皇五帝时代,而 “小康世界”则是夏、商、周三代,春秋比西周小康社会更加混乱不堪。其实,他的看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五帝时代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人口少,社会结构简单,生产力水 平低,所以治理方式比较粗放。而进入夏朝时,人口已经变多,原有的 社会管理模式不足以解决生存矛盾,于是组织效率更高的君主制出现了。 随着科技与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后来又从农业文明进入了工业文明,人 口规模空前扩大,君主专制模式完全无法满足发展需求,故而又被现代
民主制度所取代。
也就是说,历史虽然有时候会倒退,但总体上一直在发展。而孔子 与儒家的徒子徒孙却认为历史是在倒退发展。上古时期优于三代,三代 优于春秋战国。总之,今不如古,是古非今,源于儒家学派的一个基本观点——法先王。
法先王就是以失王的道德标准为规范,构建一个理想化的发达的上古礼治社会——大同世界,就是这种历史观的衍生物。在还没脱离原始社会的上古时代,部族之间的杀戮与奴役其实非常严重,社会物资极为匮乏,人们的平均寿命也很低。而周公制礼作乐的 条件,恰恰是生产力得到了极大飞跃,社会财富达到了新的水平。若非 如此,华丽而奢靡的礼乐文化,也不可能在各诸侯国建立起来。若要维 持烦琐冗长的周礼,必然要花费大量的财物。“礼不下庶人”的根本原 因,就是平民百姓无法承受这笔沉重的经济负担。孔子所谓的“礼”,实 际上是以周礼为现实原型。尽管上古时代可能存在相对简单的“礼法” 观念,但真正“郁郁乎文哉”的礼治社会直到西周时才建立。而且随着 西周的灭亡,天下从此进入了礼崩乐坏的时代。在孔子看来,这就是境界远低于“大同世界”的“小康世界”。
其实,孔子在很大程度上是托古鉴今。他精通诗书礼乐,熟读历史 典故。对比鲁国的现实,先代圣王所在的世界更令他向往。孔子相信周 礼曾经让天下和谐安宁,只要每个人能克己复礼,能做个文质彬彬的仁义君子,就能让动乱的天下重归安宁。
他说:“故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王未之有,可 以义起也。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协于艺,讲于仁,得之者强。仁者, 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
孔子的意思是:“礼”是“义”的实体。用“义”的准绳来衡量 “礼”的条文,没有哪个不符合的。虽然有些东西先王并没制定相应的礼 仪,但我们依然可以根据“义”的主旨因时制宜。义是辨别是非的标准, 衡量仁德的尺度。符合这种标准,就能变得强大。仁是义的根本,又是 顺应天理人情的体现。谁能保持仁德,就会受众人尊敬。因此,不用礼 仪来治理国家,就好比不用农具耕田。制定礼仪时不以仁义为指导思想,犹如耕田而不下种子。
在他看来,邦国灭亡,家业破败,个人遭遇不良下场,都是因为抛开了“礼”,走上了歪路。假如能遵守礼义的话,个人、家庭、诸侯国、天下都将受益。
以礼义修身养性,就能让四体健全,肌肉与皮肤饱满,个人的生命 状态就强健。以礼义持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睦,家庭的发 展状况就良好。以礼义治国,大臣恪守法纪,小臣廉洁奉公,文武百官 各尽其职、同心同德,君臣之间能相互指正对方的过失、相互勉励,国 家就能兴旺发达。天子以道德为骏马高车,将音乐当作御手,诸侯礼尚 往来,各国卿大夫遵照法度办事,士人互相考察信义,民众以睦邻之心友好相处,这就是全天下的繁荣康宁。
将这四者合在一起叫作“大顺”,也就是说能营造一个无限接近“大 同”的理想社会。虽然在古代这个梦想没有真正实现,但孔子提出的 “大同”与“小康”,对后来的中国人却有着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仍然激励着国人不断奋斗。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