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记其来源,也不追求其归宿,事情来了欣然接受,忘掉死生任其复返自然,这就是不用心智去损害道,不用人的作为去辅助天然,这就是真人了。
钦元真话 成年人做人说明书 钦元真话学习资料 网盘分享
死亡是一个大问题,值得讨论。纪德谈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仿佛在人类个性中区分 了三个层次或三个区域:智力思辨的区域,激情的区域,以及激情所达不到的深层区
域。这三个区域不是隔开的,甚至也没有清楚的界限,它们一直在相互渗透。基于人类个性中的智力思辨和激情,我们引入《关于死亡的话题》:
北岛说:“艺术家将死去,但他所经历的幸福是永恒的。”北岛打开了回忆的闸门,那也 正是对一个时代的回忆——70年代或80年代,这些死去的艺术家如赵一凡、顾城、海子、 戈麦、骆一禾……“但他所经历的幸福是永恒的”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我们想到普希金的 死,人一死去是冰凉的躯体,果戈理关于普希金的话:“昨天还存在的太阳……躺在死亡的棺材里而走向自己”即是说普希金的死亡,对自己所经历的幸福是永恒的。
我们要规避痛苦和悲哀,平静如何涌入我们的心灵?然而认知终有一死的人以其 自己的方式去思考。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谈到人类和人时,他说:“一处小小坟 墓,是他获得的一切。”真是令人悚然而惊憬然而悟。
《中论》,具名《中观论》,空宗创始人龙树菩萨所作。龙树菩萨具体演绎了“不 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的“八不中道”,这是中道实相的
“超越本体论”。我们可以遁入佛的最高境界,而人生解脱。但奔流直下,终有一死的人关注的是涅槃即寂灭,关注的是一处小小坟墓。实际以上所论,还是理性思考,并未进入人的激情深处。人的死亡有自然死亡、 非自然死亡。如老人的死,这是自然规律,亲人不必承受太大的痛苦。而非自然死亡,
那就不同了。死者无知,生者承受巨大痛苦。
鲁迅《南腔北调集》有一篇文章《为了忘却的纪念》:“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 纪念几个青年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 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忘却,将悲哀摆脱!
纯属偶然伤害了一位弱者,或人类的失误伤害了一位弱者。魔鬼与悲剧都在细节之中,原本可以拯救那脆弱的生命的机会, 一点点流逝。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