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蓝 流量生意私教班

admin 0 0
大蓝 流量生意私教班

百度网盘课程

通用入口链接!10000G.课程都有!一起学习吧!

立即点击↓ 获取课程!

大蓝 流量生意私教班 网盘分享

大蓝 流量生意私教班

大蓝 流量运营IP个人打造内训营


大蓝 流量生意私教班 网盘分享



一种是物理发展到可以解释意识以后,会形成一个循环,用物质解释 意识又用意识去认识物质,这是一个完整的循环,自相融洽。另一种 可能是我们跳脱不了这个圈子,永远无法达到能够认识意识的科学水 平,会被某种不知是什么东西的东西所牵制,科学还是发展不了。在 此我就有这样一种感觉,首先就是心和物这两个概念到底谁更有用这 样一个命题,至少在现当代不存在意义了,因为这个东西我觉得是一 个无法解释的问题;而有一些西方观点的论述更多的像是在玩文字游 戏,它没有站在一个实用的角度。我觉得各位老师都讲得很精彩,我想听听各位老师对此的看法。谢谢。

贾克防:好的。你觉得这个心物区分的问题老掉牙了,可以不要 了,是吧?然后我们找一些更好玩的。确实有这样一些事,我不是很 懂但大概知道,比方说自由意志、意识,有人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解 释它,这可能比较能满足你的期待,就是纯物理了,你不用研究哲学 史了,你不用考虑现在的认知科学家怎么做。你就纯物理地做,这个也可以,我等着将来你给我讲一讲。

“立”就是在“道”的作用下达到一定的人格和  学识上的规模。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我们今天简单地把  “三十而立”理解成有老婆有孩子,有车子有票子,这是大错特错  了。这个“立”指的是学问、道德达到了一定的格局。有的人可以  “适道”,有的人“立”起来了,但有的人没“立”起来,这就是自  然淘汰了。然而有的人到了“立”这一步还需要“权”。这个“权” 就是权变。当你“进德修业”到一定的境界之后,就知道根据变化  了的形势不断地去调整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从而考虑事业上的策略。 但是有的人却是一根筋,是属狗熊的,不知道怎么样去调整、不知道  怎么样去变通,所以就“未可与权”。交友似乎是一个很悲观的事, 从小的事情“为学”“体道”,一直到后来的“立”甚至“权”的境  界时,我们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孤独,这个是消极的。为了消解这种消  极的东西,孔子还讲,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猖乎,狂者进取, 猖者有所不为也”。所以我们还要退而求其次,交那些狂猖的朋友,  为什么狂者和猖者可以结交呢?狂妄的人,他也是可以很进取的,我  们现实生活中看到很多人很狂妄,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事实上  他一定是有点儿本事的,他要是一点儿本事都没有还很狂,这也说不  过去。另外一种就是“猾者”,“猖者”就是避世的人,他谁都不理, 这样的人,他一定是懂得取舍的人,所以如果找不到“中行”之人,交这样的人也是可以的。此外,孔子也说,交友要交那些看破生死的人,就是有点像侠客的朋友,其实这句话他是特指“子路”。大家都知道子路,比孔子就小五六岁,他们俩与其说是师生不如说是朋友。 子路这个人很莽撞,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子路是保卫处处长,也是 保镖。所以他和孔子讨论交友,说“朋友死,无所归,曰: ‘于我 殡’”,就是说这个朋友死了之后没人埋葬,马上拍拍胸脯说交给我 了。这样的朋友也是值得交的。还有就是所谓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 朋友,“愿车马衣轻裘,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就是说有宝马和 名贵的裘皮大衣也愿意和朋友共享!这样的人是可以结交的。孔子在 交友之道这方面似乎存在着一个悖论。他一方面强调这样的朋友可交 那样的朋友可交,但另一方面又说过一句话“无友不如己者”,就是 说一个人千万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人,具体来说就是学问上、德行上 都不如自己的人。那么大家想一想,如果人人都这样想的话,结果就 是我们许多人都没有朋友。这个悖论也表明《论语》这部书,并不 是一个精心构筑的哲学体系,而是一个开放性的东西。也正因为它是开放性的,所以我们到今天仍然可以不断阐释它。

第四个是“处世之道”。对于“处世之道”,先要从孔子的六艺  之学说起。孔子对大六艺,也就是《诗》《书》《礼》《乐》《易》 《春秋》特别关注。其中他又对《周易》情有独钟。《周易》这部书,  它里面到底有哪些内容吸引了孔子呢?这主要就是《周易》里面所  讲的人生态度。大家知道,《周易》和之前的《连山易》《归藏易》  不一样,夏、商、周三代都有《易》,夏代的叫《连山》,殷商时代  的叫《归藏》,周代的则叫《周易》。周易是从乾卦开始,坤卦其次,  乾坤是《周易》之门,乾卦、坤卦在《象传》里面被解释为“天行  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实际上讲人在  处世智慧上的两极。你追求进步,就应该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  度。就像天道一样。天地有大道,大道就是日月星辰的运行,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总是不知疲倦地在运行。孔子从天道与易道当中体悟  到了人生也应该是一种上达的状态,上达者就是君子,下达者就是小  人,此乃君子与小人之分。《论语·宪问》中就讲这是一个基本的人   生姿态。孔子还说: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这个是消极的方式,做人千万不要吃饱喝足之后抱着个茶杯说一些言不及义的话。孔子还感叹说, 一个人在四十岁的时候,遇事仍然迷惑  不解,不如一头碰死算了,这说得很不客气。因为他认为“四十不 惑”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姿态。此外处世之道就是谨言慎行,常怀敬畏  之心。常怀敬畏之心就要懂得三畏之说。我们学院原来有个退休老师  叫范三畏,我听到他的名字就肃然起敬。他本人确实也是这样做的, 也就是“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反过来“小人不知天命而  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这个我想大家都知道。现在有句话  说得好,叫“无知者无畏”,有的人什么样的话都敢说,什么样的事  都敢做。这样是很愚蠢的。处世之道还在于要有心灵的和谐,心灵的 和谐源于什么呢?它源于道德的涵养。“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就是君子与小人之别。为什么“君子坦荡荡”呢?因为君子就是 智者和仁者。在孔子看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同时君子也是  勇者,因为他勇于担当社会的责任。众所周知,人不可能去除私心, 但他在有私心的同时还有公心,以公心为主,他做任何事情就毫无畏  惧。除此之外,处世之道还在于有长远的打算,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就 是孔子所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现在把这句话庸俗化了, 就好像说人肯定是要倒霉的,今天不倒霉,明天就倒霉,这完全是理  解错了。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人如果没有深谋远虑, 一定会有即将  到来的忧患。后世有一句相类的话,大意是一个人为善,虽然福没有  至,但是祸已经远离了; 一个人作恶,祸没有来,但是福也远离了。 处世之道还在于只有自己能救自己,这就是《孟子》当中所说的 “万物皆备于我”,所以应该反求诸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这其实是社会学上的一个归因理论,好多人自己学问没做好,人没做  好,事没做好,归因的时候总是归咎于领导不支持,家人反对等等。 在孔子看来这些都应该反求诸己。处世之道也强调为人之道在于主动 改变自己,孔子说过这样的话,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

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在孔子看来,人里面有几等人,第一等是大智大慧的“生而知之者”,第二类是学 然后知的“学而知之者”,第三类是“困而学之”,也就是在现实当

中遇到了困惑、困难、困境之后再去学。而最愚蠢的人就是“困而不学”。孔子还感叹说“惟上智下愚不移”。作为教师来说,我们现在  面对的学生很多,用郭德纲的话来说就是“人上一百,形形色色”。 我们的学生也是这样,在孔子的私学里面也有“上智下愚”的各类 学生。有的学生像宰予,他就感叹说“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 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对于这类自己不知道学习的学生,只能对

他们进行“不教之教”了。

我所归纳的第五个主题就是为政之道。从总体而言,《论语》当  中对于为政的目标,对社会治理的目标,就是孔子所向往的“郁郁乎  文哉!吾从周”,孔子崇尚的理想社会是西周时代,而西周的“文” 就是礼治,也就是用礼来治国。此外还是德政,综合起来就是礼治和  德政。孔子曾经说过统治者治理国家最要紧的事情,首先就是教化民  众。认为天下唯有德者居之,作为统治者,他要时刻以民之父母自  诩,要作为民之父母,就应该时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和古希腊  哲学表述非常相似,因为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哲学家是最合适的国王人  选。轴心时代东方、西方同时出现这么多的大思想家,他们从未见过  面,也没通过电话,但他们的思想却是一致的,或者说是相近的。这  是非常令人惊奇的。有人说孔子的为政之道是纸上谈兵,但我说不  是,因为孔子曾经有过特别经典的表述,那就是为学最终的目的是要  入世。孔子认为出来做官为政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他的这一观点来  自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在《左传》的记载中,鲁国有一个博学多才  的君子叫做叔孙豹,他到晋国和一位有名的政治家范宣子聊天。范宣  子提问说怎样才能做到不朽,叔孙豹就说所谓不朽是“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不朽的最高境界是立德,而第二层次的  立功其实就是从事社会管理,也就是为政。所以在孔子的私学里面,  他的培养目标就是学而优则仕。孔子最终的目的就是为国家与社会培  养有用的人才,他这样做其实也源于他对当时政治状况、政治生态的  一种理解。公元前517年时鲁国发生内乱,他到齐国去发展,差一点  就做成官了。齐景公很赏识他,但是齐国有一个晏婴,不同意孔子的  思想,他的思想大体上跟墨家很接近。而孔子提出来的治国要实行礼治、德政,在晏婴看来基本上是没法实现的。晏婴认为礼是繁文缛节,浪费钱财。所以他进言齐景公,使得孔子没做成官。孔子五十岁 的时候,《论语》里说他“五十而知天命”。学生们问孔子说,您不  是说学而优则仕?可您都五十岁了怎么还不去做官呢?孔子就感叹 说:“吾岂匏瓜也哉?”难道我是个葫芦吗?孔子当然不是,所以他  终究是要出去做官的,那孔子不出去做官是什么原因呢?原因是时机 未到。公元前501年,孔子做了鲁国的中都宰,相当于一个县级市的 市长。后来他又做到了司空,前后经历了五年。这五年当中他有一个  大手笔,那就是夹谷之会。我建议大家看看胡玫导演的《孔子》这 部电影,周润发和周迅主演的,这部电影详细地反映了夹谷之会。在 孔子从政的五年当中鲁国大治,使得鲁国的邻邦齐国感到非常恐慌。 大家知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鲁国离齐国很近,其国力 日渐强盛,对齐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因此齐国给鲁定公和他的皇子 送了许多美女与骏马,鲁定公从此就不理朝政,也不理孔子了。孔子 没有办法,最后周游列国。我之所以介绍孔子的这段从政经历,是要  说明他是深刻了解当时的社会的。他从政的这些智慧,有一些对今天 都是很有启发的。总体来说,就是教在政先,即教化要在政令推行、 颁发之前。为什么教化要在政令颁发之前呢?孔子认为如果不对老百 姓进行教化而单纯以刑罚去惩治,这无异于直接杀了老百姓。他说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格”。就是说强行用高压的法律的形式去治理社会,导致的结果是, 法治虽然很健全,但老百姓却没有羞耻心, 一旦法律放松,又会反弹  回来。如果“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把教化和礼治相结合的话,不 但老百姓有了羞耻心,而且会遵纪守法,从而使得国民素质也会继而 提高。此外就是“民无信不立”,“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以不信接  人,妻子疑之”。信就是诚信,其实我们今天讲一个群体、 一个社会、 一个国家,公信力特别重要,个人的诚信也很重要。国家倡导的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也讲到诚信,这都是跟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的。 此外还要学会做优秀的领导者,优秀的领导者一定是有德者,要注重

治人、尽礼。在为政之道中还要有识人之敏,知人善任,孔子在《论语》当中讲了很多如何识人的智慧。这些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再赘述。需要强调的是识人三要, 一个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 安,人焉度哉?”这个度是隐藏的意思。就是说你看他平素在做什么, 在说什么,在看什么,你就会知道这个人是什么情况。我觉得在一个 单位、 一个国家的管理当中,懂得识人,把真正合适的人用在合适的 地方去,这是一个大智慧,所以这个问题不好解决。中古时期,有一 个学者刘劭写过一本书,叫做《人物志》,《人物志》以《论语》与 儒家的观人之术为基础写成。这本书就系统地阐释了人物的品评问 题。为政之道,还要善于决断。孔子说:“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 谋”,这也是很经典的话。后人对它的解释是:“夫毒蛇螫手,壮士 断腕”,小人、小恩、小惠等等均会坏了大事。此外还要杜绝乡愿, 说“乡愿,德之贼也”,乡愿是什么人呢,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 鬼话的人。所以好人喜欢他,坏人也喜欢他。但这样的人是可耻的。 说到底就是我们要做到有真诚心、是非心与正义感。最后为政之道还 强调“欲速则不达”,做大事必定要有长远的恒心。还有就是掌握和 合之道,和合之道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层次, 一个是人格角度,从人 格角度来讲,和是君子小人之别。君子懂得和,比如说《子路》篇 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为政》篇中又说“君子周 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第二个层面是治国,也就是在治国层面上 要宽猛相济。同时还体现在艺术和修养的层面,那就是中和。因为我 们今天所在的场合是“中和论道”哲学沙龙,所以我最终把孔子的 为政之道归纳在“中和”这个层面上。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241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