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仓卯 董丽娜合诵专辑

admin 0 0
李仓卯 董丽娜合诵专辑

百度网盘课程

通用入口链接!10000G.课程都有!一起学习吧!

立即点击↓ 获取课程!

李仓卯 董丽娜合诵专辑 网盘分享

“道”作为动词具有治理、 管理、指示的意思,也可以作为名词表示方法、正当的原则,还有表 示至高无上的真理的意思,这些是纯粹字面意思上的区分。


李仓卯 董丽娜合诵专辑 网盘分享



从伦理学  的角度看,道可以分为道体和道用。孔子讲的是仁,但是他追求的是  道,他是用仁来求道的。这种天道是一种很高妙的东西,把天道放在  我们的具体生活中就是人道,就相当于一种理智性。怎么做才能够从  天道到人道呢?就是我们去理解道,把它变成一种主观的内容,然后 我们去实践道。这样的话它就变成了在我们的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 的一个真理观,而不是那个至高无上、虚无缥缈的东西。所以道体主  体化,这实际上就是人的一种能力,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 人”,就是人能够弘道,有这样一种能力,有这样一种高贵气质。当 你能够感受到道体的一种崇高和伟大,能够与道合一,甚至达到一种 天人合一境界的时候,那么你觉得生命本身是可以忽略的。我觉得重要的是天人合一,但是,我们实际上谈论的都是道。

就说道的那种道用,就是从道体到道用,道用包括君道、王道, 就是如何对待家国天下、如何对待人际关系、如何处理自己的身心。 这个可以划分到人道范围,但是这个道,它又具体落实为比如说行政  这样的一些方面。 一个为政者就知道如何去处理。但是我们说这个  道,在孔子那个时代我们看到的就是道用的衰微。实际上如果按照当 时那个年代,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每一个阶层  都是各司其职。但是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  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  伐的权力都出自天子;世道混乱,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  出自诸侯,所以礼乐征伐就变得特别的混乱。在这样一个时代,就要  君子明理,如果让他们接受同样一些不知道“道”的人来同流合污, 这个是助纣为虐。但是这个“道”孔子在世的时候他自己无法亲自

见识一个真正的“道”。最后我们说孔子周游列国,失望而归,这个时候他怎么办呢?他留下了一个典籍,那就是《春秋》。通过《春秋》阐发孔子对于整个 制度和规则的设计,就是孔子所想恢复的那个向往之道。但是有人认 为要遵循周公《周礼》,我们如何去建立一个让各个阶层的人都能够 有一个良好的秩序的社会?这个道具体来讲的话,就是得道,然后怎 么样能够成就道呢?是要靠学,就是“君学以自其道”,这是关于道 的解释。那么第二个方面提到智的问题,这个我觉得有一段话非常的 重要,这段话是这样来讲的“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 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我们简称五达道。

我们也可以看明太祖朱元璋的观念,就是这个社会怎么样保持一  个井然有序的状态,实际上你遵循这个规则就可以了:孝顺父母、尊 敬长上、和睦邻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不要胡作非为,就这六条  就够了。把这些最主要的关系处理好,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就可以保持  长治久安。但是为了实现这种达道,就需要用君子之德去落实它。君  子之德就是智、仁、勇,按照《论语》来讲就是仁者无忧、智者不 惑、勇者无惧。仁的含义非常复杂,孔子思想里直接将它规定为仁 学,这个很多人也是同意的,所以仁它是一个全德之称。就是在“智 仁勇”这个序列里边它占有其中之一,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把它狭义地  理解为一种道德的情感,仁者爱人,就是一种道德情感;智,是一种 道德理性;勇,是一种道德意志。就是智、情、理三个方面。从这三  个方面来讲的话,《论语》里边说:“仁者无忧,智者不惑,勇者不  惧。”就是这种达道,它是社会通行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 朋友等等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而“智仁勇”就是用来调节这五种 人际关系的。那么,仁者他是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智  者,他不为名利所困扰,所以他没有什么困惑;真正的勇者,主持正 义,能够临危受命,所以无所畏惧。我们把仁和智,和勇放在并列位  置上来讲的话,就是成就君子之德。我们现在重点说一下智者不惑, 《论语》里边接着说了,“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他提出了要达到仁智勇的几条路径或者方法。好学近乎知(智),知

这个词,就是智慧的智,但是《论语》里边出现的特别多的地方实际上是知识的知,这个出现了多达一百一十多次。它的含义从动词的 意义上来讲就是了解、知道、懂得。比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未知生、焉知死”等等。 还有一种意思是智慧,它跟智慧的智是相同的,比如说“好知不好  学,其蔽也荡”。当然还可以作为形容词,比如说“仁者为人,智者  哀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等等。知, 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知识、见识。另外还有一个意思是记忆或者记住  的意思,“父母之言,不可不知也”。后面两种意思出现得特别少, 只有三个地方出现过,最多的就是了解、懂得,做动词,还有就是名  词或者形容词,智慧。所以这个意义上的知,它和智是通的。现在我  们来看孔子所说的知,它包括很多个方面,第一个是指仁,孔子他主  张仁为体,知为用,知是达到仁的手段和路径。仁者爱人,这个爱要  从亲子之爱扩充出去,为人必须从事亲开始,修身要从事亲开始,那 么要把事亲做好,就要了解人之为人的道理,就要知人,知人又不可  以不知天。这个实际上就是说体会到人之所以为人的总的特点,那么 你就达到仁。所以人者仁也,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总的特点。在这样 一个序列里边我们看到知和仁就联系起来了,大概可以这样讲,就是  知识以仁为主体,孔子追求一种仁智合一的道德理想的境界, 一个人  做人的理想就是要仁智合一。仁智合一,首先是知仁和知礼,有知  仁,知己,知命,知言,知德,知身,知死等等,总之从知的内容上  来讲,它实际上是一种认知。基本都属于道德的范畴,侧重人格的修  养或德行培养,更多地侧重于德性之知,而不是闻见之知,或是伦理  之知。那么知怎么获得呢?要靠学。学和知的关系可以有以下几种: 有生而知之,有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困而不学这四类,你如果不学  就没有知,没有知很多事就会做坏,做事一个是勇敢一个是特别粗 暴。生而知之者,孔夫子没有见到,他自己认为他也达不到。困而知 之也就没在讨论范围内,学而知之要提供几种途径,要学习古代的文  献,要向别人学习,要在实践中学习、体会。孔子本人非常重于学、 强调好于学,为了把学真正做到实处或达到一个好的效果,还有其他方式,比如问,还有闻、观、察等,这是讲的第二个方面。孔子始终讲的是仁学,知是一种过程,是一种调节手段,是一种状态,是一种 精神境界,他是人格和德行的教育,以人格和德行为核心和归宿。接 下来就讲学,学是一个非常麻烦的问题,学要回归到著述,汉代人讲 得尤其详尽(汉代最为注重学)。学显得非常的重要,我们可以归纳 为两种思路。 一是荀子讲的“其术为具内”。这个术是师古诵经,就 是朗诵经文,终乎伦理。这个师古诵经就是要学经文,终乎伦理就是 通过不断的学习懂得礼节,可以立身行道,在你的一生中无非就是能够心悦诚服地自由自在地循礼而行。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241512.html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