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父母常常说:“以后,兄弟姐妹多关照。”
我们也牢记父母的话,学习上互相帮忙,解答问题;一件衣服,哥哥穿了,后来给弟弟穿。
在穷苦的家庭里,姐姐的衣服,修改一番,也能给弟弟穿。
当我们十几岁的时候,大家一起去砍柴,割稻谷,插秧,分工协作,也其乐融融。
再往后,我们都走出家门,求学,谋生。
一晃就过了多年,70后也到了五十岁左右的年纪了,有人白发苍苍,有人还做了爷爷奶奶。
回头再去琢磨父母的话,就会发现,兄弟姐妹的关系变味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相信了一句古语:兄弟不共财,姐妹少往来。
01
谈钱,伤感情。
任何东西,都有双面,金钱是亲情的基础,也是战争的基础。
记得我上中专的时候,姐姐已经去东莞打工了。
当姐姐拿到工资后,立马邮寄给我两百。
收到姐姐寄来的钱,我泪流满面。作为穷苦家庭的孩子,学业方面,不仅仅是父母的供养,还可能是有几个兄弟姐妹,放弃了学业,托举了某一个人的学业。
大概是从兄弟姐妹都结婚之后,对金钱开始较劲的。
每一个小家庭,都要用钱来支撑柴米油盐,同时要送儿女读书,还要承担房贷。
金钱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兄弟姐妹也在困难的时候,借钱。
也有一些机会,兄弟一起干活,一起分配成果。
一系列的问题,就悄然而来:借钱,是否要利息呢?利息给多少呢?一起干活,谁应该多拿一些钱?
有一次,我向姐姐借钱十万。大概三个月之后,就还清了。我要给利息,姐姐坚持不要。但是过后,姐夫不乐意了,说我不给利息,关系很是尴尬。
除了兄弟姐妹互相牵扯金钱,更扎心的是,有人开始算计父母的钱财。
父母辛苦大半生,有几万存款,在农村有一栋老屋,几亩果园。
有人伸手问父母要钱,到城里买房;有人帮助父母卖水果,得了钱,也不给父母。
当父母需要赡养的时候,有人一个月给五百,有人一个月给两百,还嫌太多。出嫁的女儿认为自己不要给,因为她没得到财产,嫁妆也很少。
作家蒙田说:“一切对财富的过于仔细的关心都散发着贪婪的气味,甚至以一种过于有意的不自然的慷慨去处理钱财,也是不得去费心指挥和关心的。”
想来,这涉及到钱的事情,一开口,谁都有话要说,谁都认为自己最吃亏,也最有道理。感情,被金钱掩盖,一分一厘都扎心。
02
常聚,翻旧账。
兄弟姐妹四五十岁了,各自都有家庭,因此我们也会互相走动。
一起去给长辈拜年,一起聚餐,或者周末一起做什么活动。
当然,侄儿外甥,也会到我家做客,甚至都会长住。
农村的孩子,为了到城里读书,就住在姑姑、叔叔家,也不是不行。
聚会多了,生活热闹了,但是新的矛盾,旧的矛盾,频繁冒出来。不知道为何,大家的记性就那么好。
知乎上,有网友说,他是一个高中生,周末和爷爷奶奶一起住。
到了过年,父母和叔叔姑姑都会来做客,并且小住几天。
他很不喜欢社交,因此对叔叔姑姑很冷漠。
有一天,姑父很认真地说:“你这是在装吧。”
接着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不尊重长辈。
他的父母知道情况后,很是尴尬,不知道应该说他不对,还是兄弟姐妹不对。
他说:“姑姑知道我性格内向,但是姑父......太难受了。”
有好心人安慰网友:“只有自己强大优秀了,别的都是浮云。”
人到成年,就什么都要靠自己,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立性。若是和兄弟姐妹常常相聚,反而会失去自我,碍于情面,你也不能说什么。
当你不讲情面,果断地表达自己的时候,兄弟姐妹又觉得你太糟糕了,太不像一家人了。
鸡毛蒜皮的事情,和血脉关系交杂在一起,想起来就是头痛。
03
关系再好,也要分寸。
剧作家萧伯纳说过:“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和失败的地方,它同时也蕴藏着甜蜜的爱。”
是的,一个家庭要和睦,就得隐藏很多的“不和睦”。
隐藏的最好办法,不是无限制地包容,而是保持一定的距离,让时空和精神的距离,容下一切。
具体来说,建议大家做到三点。
其一,亲兄弟,明算账。
金钱方面的事情,点点滴滴都要算清楚,一开始就要有规矩。
若是你大度,也要告诉对方,你是送钱给对方的,不是钱算不清了,不是一笔糊涂账。
对于父母的钱财,也要有管理的方法,应该更多考虑父母如何养老。特别是没有退休金的父母,儿女哪能去算计呢?这脸面,也要薄一点。
其二,分家后,少打扰。
既然都要小家,那就以小家庭为重,不要一直牵扯不断。
把生活的重点,放到自己的小家,那对于大家的破事,自然不会很关心了。
其三,少计较,能吃亏。
遇到矛盾,你不去计较,格局大了,就轻松多了。
一脉相承的几个人,也会三观不同,经济和精神,都不在一个层次。你要做高层次的人,也别计较低层次的人。
允许低层次的人,有嫉妒心,说不中听的话,互相攀比。你保持自我,就好了。
记住,好的关系,从不逾矩。
04
俗话说:“五个指头五兄弟,高矮胖瘦各不同。”
看看我们的同龄人,若是他们的家庭越来越好,多半不是大家捆绑在一起发展,而是每个兄弟姐妹,都有自己的事业,都发展不错。
允许大家差异化发展,各自有苦,各自有乐。
彼此冷淡一点,相安无事。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