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辉方法论 混社会 步入成人世界的第一堂生存手段课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人类社会中的事物或 问题就仅仅只能以一种模式为标准,或者仅仅只能从一个角度去 看、去把握吗?20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量子力学”中海森堡的“测不准定义”;哥德尔的“元数学”研究 等)所得出来的结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当代科学哲学,早就否 认了这种单一的、呆板的思维方式和“唯一真理观”。本书认为, 对于东方美学范畴是否是“潜范畴”或“显范畴”的判断标准,不在 于它是否符合西方哲学的逻辑型、分析型的理论形态,而是看它对 事物真理的反映范围和反映程度。对东方美学范畴的性质判断,关 键在于两点:其一,它是否表现出审美思想和审美情感的普遍性和 深刻性;其二,它是否能反映美的事物之间或们审美情感之间的 普遍联系及发展变化。如果这两点能成立,东方美学和文论的范畴 当然就是显范畴。
“类概念”也就是现代思维科学所谓的“类化意象”。 类化意象往往按照相似律原理,用一个具体事物为表征来说明与之 相类似的同类现象,所以类化意象的内涵和外延不明确、不确定, 其所指具有模糊性、多样性、漂移性。如果离开了具体的情境或语 境,意象的内涵就很难确定。例如,早期的人类往往用红色的火焰 来代表“红”,用石头来代表“硬”,但是,红色又可以代表其他的 观念,如血、热情等。“从意象内涵过渡到概念的内涵,就必须突 破‘象’的限制,而深入事物的‘理’。……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 从意象到概念的转化,既要有量的准备,还要有质的飞跃。”①这种 质的飞跃的关键在于,这两种思维方式在本质上必须具有相通之 处。现代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证明,这种相通之处事实上是存在 的。因为,无论表象思维的相似类比原则或抽象思维的归纳、演绎 原则之间的差别如何明显,但它们的共同的思维基础都是植根于相 似类比思维这一基础之上的。逻辑学所概括出来的最基本的思维规 律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这三个规律的共同之处都具有“同 异律”的比较性质。再如,归纳推理是根据类似原则确立的,而演 绎推理的本质也是建立在相似类比的“同异律”之上的。因此,日 本逻辑学家黑崎宏总结说:“可以说,所有的推理,其结果不外乎 是根据相似物或类似物进行推理。”②在实践中,人的理性思维的发 展,表明了人已经能够超越感性直观的低级阶段,达到了更高的认 识水平。理性思维包括人在知觉表象能力之上发生的比较、抽象、 分析、概括、综合和预见等能力。这些能力,是人类成熟的认识活 动的主导因素或表征。拥有这种思维能力,就可以从有限中把握无 限,从暂时中把握永久,从特殊中发现普遍,从现象中揭示本质, 从过去和现在中把握未来。东方哲学和美学理论的魅力,就是这种 传统的诗性思维所具有的“以点表面”、
东方不存在美学理论,东方美学范畴是“潜范畴”、“前范 畴”等看法,本书有必要加以廓清。这就涉及一个问题:东方独特 的诗性范畴形态是否必须按照西方美学的逻辑范畴形式为唯一标准 来判定或规范?对此,我国学者季羡林在论证印度戏剧的特点时, 曾发表了深刻的、不同的见解。同样,本书认为,东方美学与西方 美学各自都有自身生成的文化环境和不同的文化传统,都有着各自 具有的、其他民族不能取代的特点,不能以某一种形态为标准来强 行规范其他形态。正确的学术态度应该是,不仅要承认各民族美学 理论在形态上的特殊性及其价值,而且应当对各民族美学理论的形 态的特殊性加以文化学意义上的说明。本书正是从这一立场上来说 明,东方美学理论与范畴同西方美学理论与范畴同样具有逻辑学意 义上的重要地位。
首先,对范畴和概念进行区别和比较。范畴是反映事物特性及 其关系的最一般的思维形式,通常地讲,范畴就是概念,但又不是 简单地等于概念。范畴与概念的区别在于: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特殊 的本质而较少涉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即概念更多是孤立地、静态地 反映单一的本质;范畴则既反映事物的普遍本质,又反映事物之间 的普遍联系,以及这种联系的发展变化,这就是说范畴更多的是在 动态中、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在普遍联系中反映事物的本质。概 念产生于形式逻辑之中,而范畴则产生于辩证逻辑之中,或者说, 范畴就是辩证逻辑中的概念。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