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记数据库截图(来源:网络)
如果条件具备,历史学家可以进一步为自己的研究项目建立专门的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研究。例如,一个研究小组从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1949年至2002年的近8万张学生登记卡中建立了一个信息数据库,并对中国大学生的来源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写了一本书《无声的革命》。基于这些数据得出的结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这些都表明,历史学家不仅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而且要利用好网络信息技术。
技术的应用要不断提高,历史学家要与时俱进
2015年12月,《中国历史研究》杂志与上海大学历史系联合举办“传承与开放:大数据时代的历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内外110余位专家学者就“数据库建设与使用”、“大数据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中大数据的技术问题”、“大数据时代的人文关怀”等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这表明国内历史学家在理解和操作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研究历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这一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更广泛地开展历史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有两个原因:
第一,由于史学的特殊性,建立一个专业、完整、易用的历史文献数据库还处于起步阶段。
历史文献数据库数量有限,只能检索到一部分全文。能直接使用的专业数据库屈指可数,还存在一些问题。
其次,利用已经建成的各种数据库研究历史还处于试验阶段。
一些学者对现有数据库提供的信息过于迷信,认为有了数据库,历史研究中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这种观点显然过于乐观。统计学家达雷尔赫夫(Darrell Huff)和新闻学教授查尔斯赛菲(Charles Seyfe)在他们的名著《统计数字会撒谎》和《数字是靠不住的》中明确反对过度依赖数据。
网络信息技术正在改变历史研究的现状和未来。
但是,就像计算机代替不了人脑一样,网络信息技术也代替不了历史学家的主观思维和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更好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研究历史,需要历史学家积极参与这项工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提高相关技术的应用。这样不仅不会落后于时代,而且相关技术手段也会不断完善,更好地为历史研究服务。四十年前,Barraclough指出,史学发展的最大敌人在于历史学家本身,因为“目前历史学家中的一个基本趋势是保守主义”,“历史学家不会心甘情愿地放弃旧习惯,重新思考自己工作的基本原则”。因此,关键是历史学家要与时俱进,张开双臂拥抱新技术,将最古老的学科与最新的技术完美结合,把历史研究带入一个新的时代。
作者李伯忠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编辑:老胡
评论:水木
中国历史学会官方订阅号
历史中国微信订阅号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信息技术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