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师讲经济趋势拐点老黄知识破局商业思维课程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系统观的核心范畴。系统范畴是系统科学的核心范畴和逻 辑起点,系统被定义为“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 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们从属的更大系统 的组成部分”。
(2)系统的基本特征。其一,整体性。指构成系统的元素在相互 作用下形成的整体突现出局部要素所不具有的新的性质和功能,这种 系统质不等于各要素功能的线性叠加。其二、结构性、层次性。结构 性指系统内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层次性则指系统内各 子系统之间的地位差异、等级序列和层次关系。其三、开放性。开放 性指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物质能量信息的输人与输出关 系。其四、系统的动态性。指任何系统都不是静止的,都有一个随时 间发生变化的过程。其五、目的性。指系统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不受 或少受各种变化或途径经历的影响坚持表现出某种趋向预先确定的状 态特性。其六、自组织性。指系统各要素间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下发生 的自我组织过程。其七、系统稳定性。指系统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自我 调节保持和恢复原有的状态,使得其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不变。其 八 、系统的突变性。指系统通过失稳从一种状态进入另一种状态,它 是系统质变的一种基本形式。
(3)系统运动演化的主要规律。其一,结构功能相关律。反映结 构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其二,信息反馈律。指信息反馈机制使系统 得以稳定(负反馈)或推动系统远离稳定状态(正反馈)。其三,竞 争协同律。指系统通过内部要素间的竞争与协同推动系统的演化发 展。其四,涨落有序律。指系统通过涨落达到有序。其五,优化演化 律。指系统在演化中得到优化,实现系统的发展进化。
(4)系统观的历史进步。系统观把系统范畴由科学概念上升为普 适性的哲学范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哲学理论及相应思维方式。 系统思维方式的要点是要求人们把对象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整体,并尽可能将整体做形式化处理,坚持整体、动态最优化模型化 原则。系统观及相应思维方式是目前人们认识、调控和改造有关对象 的有效手段。系统思维方式的最大贡献在于结束了300多年来传统的 只侧重线性分析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2.系统观面临的若干问题
(1)系统观的目标是建立哲学层次的理论,但该理论的基础和范 畴却带有具体科学的特征。首先,系统科学创立的背景即一般系统 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大都是来自具体科学。一般系统论与生物学关 系密切,信息论、控制论则与通讯及工程相关。其次,系统观使用的 核心范畴大多还不具备哲学的普适性特征。第三,哲学系统观的目标 是要从具体科学上升到抽象普适的哲学层次,然而目前这方面的工作 开展得很不够,致使名义上的哲学系统观往往停留在科学的一般系统 论上,“其运用时的局限性也就难于避免了”①
(2)系统观基本范畴缺乏与时间空间等深层哲学范畴之间的关 联。任何深层次的理论都不能不与时间和空间范畴相联系。然而,现 有的系统观特别是核心的系统范畴却是一个被人为地抽去了时间维度 的范畴。按现有理论系统被定义为“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有机整 体”,这个定义没有正面回答系统与时间的关系。如果稍加分析我们 就会发现系统的形成和定义是不可能离开时间的。系统形成的前提是 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而任何相互作用的实现又是需要一定时间的(除 非有超距作用)。要素间相距的空间距离越大实现相互作用所需的时间越长。描述相互作用和时间关系的公式是:△t= 系统占据空间尺 寸/光速,t 以秒为单位。按此公式即使是微观世界中分子形成系统 也是需要时间的。从理论上说,无论是微观宏观还是宇观,抽去了时 间维度的所谓系统是难以成立的。无论系统整体性也好,结构层次也 好,系统开放也好,离开了时间维度都不成立。早在20世纪60年代 末, 一般系统论创立者冯 · 贝塔朗菲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指出 “系统这样一个定义决不是普遍的,它抽去了空间和时间的条件”②。 笔者认为系统观理论如果要将系统概念上升为哲学范畴,那么不应该 沿用系统论对系统的定义而应将系统与时间问题结合起来,特别是与 时间挂起钩来。系统 “s” 应该变成 (s,t)。
(3)系统观体系中缺乏描述事物动态存在的核心哲学范畴。系统 与要素本质上是一对描述事物局部与整体关系(侧重整体)的范畴, 它们不是描述事物运动与静止的哲学范畴。系统观最重要的问题是所 谓整体突现问题。“系统科学的特点就在于强调把握这种整体的或高 层次的属性”③。笔者认为描述运动与静止的核心范畴首先必须与事 物的质与量、质变与量变结合起来,因为所谓运动演化无非是质与量 的静止和变化问题,当然还要和时间空间结合起来,运动肯定是离不 开时空问题的。只有具备以上特征的范畴才能成为描述事物动态存在 的核心哲学范畴。显然目前系统观体系中缺乏这种范畴。
(4)系统观各学派在核心范畴定义上的分歧。一种理论上的困惑 莫过于在研究对象上和基本概念上众说纷纭无法统一。系统观目前的 处境也是这种情况,例如,系统整体到底指什么?什么是突现?突现 的机制是什么?早在20世纪30年代沃尔特拉还有德安科纳和唐南讨 论了这种方程。引入这样的方程有明确的定义:“系统不仅要被看作 空间的整体,而且要被看作时间的整体”。工程控制论创始人贝尔认 为系统就是具有动态学联系的元素之内聚统一体。系统观各学派在基 本定义的概念上的分歧症结在哪里?笔者以为在于对整体性的理解各 有侧重,有的侧重共时态空间整体,有的侧重历时态过程整体,有的 侧重时空统一的功能整体。其困难在于要调合存在(系统)与演化 (过程)之间的矛盾所遇到的麻烦。一般情况下,对系统的理解总是
从静态的实体存在开始,以空间中的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特定功能的 有机整体出发,在这里系统整体被看成是一个空间范畴,至少是一个 相对共时态(△t 较小)下的范畴。问题在于现实系统不可能是静止 的,系统面临动态演化问题面临动力学等问题。这样一来,所谓系统 整体性又必须成为一个时间中的历时态问题即系统整体又要看成一种 过程范畴。准确地说系统整体应是一种时空统一的范畴,是共时态与 历时态相干作用的产物,是动静统一的范畴。然而,目前系统观中的 系统概念不可能同时既包括局部与整体关系又兼容质的运动和静止的 关系,至少,现有的系统定义不具备这个双重功能。说白了,系统观 的缺陷在于想用一个系统概念去描述两种存在,于是基本概念上的分 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难以调合的。除非找到一个新的哲学范畴,该范 畴下接系统上联过程,介于系统与过程之间兼有亦静亦动的性质。
(5)系统观面对开放复杂巨系统及过程显得力不从心。系统思维 方法用于简单系统取得了成功,哈肯的协同学对于描述简单巨系统已 经有了成熟的方法。但是一旦系统研究进入生命、社会、思维等领 域,要素与组分不但数量巨大,而且种类繁多,相互之间关联方式异 常复杂,从微观层次到宏观层次之间还有许多中间层次,因而产生了 更高级更复杂的整体突现。在复杂巨系统领域,一方面由于对象的巨 大和复杂突现性表现得最充分最典型,分析方法基本无效,系统观点 和方法最能体现其价值,最需要应用突现观点去理解系统现象;另方 面这一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底子最薄弱,系统理论几乎还是一片空 白,“复杂巨系统问题现尚属没有科学理论和方法可用的科学难题” ……,“系统科学家也正处于从系统学到困惑的境遇中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