忱老师房产销冠实训营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所谓遗忘,按现有的理解就是指记忆后的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 或是后继信息项目的输入使原有记忆发生提取困难。例如:识记过的 事物相隔一定时间后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发生错误,人 们将这一心理现象称之为遗忘。对遗忘的原因传统理论有许多不同的 解释:第一,自然衰退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 化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失的结果。遗忘是时间流逝量的函数,时间 流逝得越多,记忆遗忘得也越多。第二,干扰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 是因为学习和回忆的项目受到了别的项目的干扰所致,而记忆的痕迹 并未真正发生大的变化也没有消失。干扰说也被称之为记忆信息的无 遗忘说。干扰说将遗忘现象归因于信息提取的障碍所致。它从记忆单 元之间的相互竞争干扰角度看待所谓遗忘。干扰学认为,遗忘是干扰 项目数的函数,干扰项目越多,记忆提取的概率越低,表现为遗忘得 多。第三,压抑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可能是由于情绪、动机或其它 因素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压 抑说与干扰说有相同的地方,即他们都认为记忆痕迹不会自然消失。 人们之所以有遗忘发生,是因为记忆信息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竞争致 使某些信息记忆提取产生障碍引起的。
2. 传统心理学对记忆遗忘的定量描述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研究了记忆信息的遗忘,根据研究, 爱宾浩斯认为记忆的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他将实验结果绘成曲 线,这就是著名的爱宾浩斯遗忘曲线。后来,许多人用有意义的材料 和无意义的材料进行实验,用再认法以及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研究也 得到了基本上与爱宾浩斯曲线相似的结果。从爱氏遗忘曲线的图形不 难看出,记忆的保持差不多是按时间的对数的比例逐渐下降的。爱浩斯的遗忘曲线可看作是遗忘的对数定律,其公式如下:当k=1.84 、 而 c=1.25 时这个等式对于爱宾浩斯的实验资料能 配合得很好,爱宾浩斯和其它人的研究,是以分钟为计算单位的,得 到的遗忘曲线除个别数据外,基本上服从对数定律。爱宾浩斯之后, 有许多研究者用别的数学形式对遗忘过程进行了表达。
3.现有记忆遗忘理论及数学表达存在的不足
其一,数学表达公式计算的精确度不高。爱宾浩斯以及其它人的 遗忘公式最低限度都是以分钟为计算单位的,这些公式无法区分比分 钟更小的各记忆单元之间在保持和遗忘程度上的差别。而现时生活中 人的心理活动变化往往以毫秒或秒为单位,因此原有的记忆遗忘公式 无法直接应用于描述心理活动过程,至少如不经改造是不能搬到心理 活动的数学模型中的。其二,数学表达公式中使用的参数有一定盲目 性。一般情况下,在定量研究的数学模型中,参数的选择不可能是随 意的,多少都代表一定的意义。爱宾浩斯及其它人的遗忘公式有好几 个参数是免强凑出来的,如公式中的K=1.84 、C=1.25, 是以凑出 的参数去拟合实验结果。而这些参数本身代表什么意义并不清楚。其 三,自然衰退说和干扰说似乎都不能圆满解释遗忘。自然衰退说将记 忆看成一个绝对衰退过程,记忆保持是时间流逝的函数,但不能解释 记忆恢复现象。记忆恢复现象指已经处于遗忘过程的记忆信息会随时 间流逝不发生衰退反而增强,比原来记忆保持分值还高,还容易提 取。干扰说比自然衰退说更能合理地解释遗忘现象,但它也不能解释 记忆恢复现象,因为干扰量没有减少记忆保持分值如何会变高,干扰 说虽然建立在实验研究基础上,但干扰说还不能精确地计算。因为要 输入一定的项目总是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一定时间内所输入的项目是 有限度的,所以记忆后的时间流逝量还是可以作为后继信息输入量的 即倒摄干扰量的间接指标。但是以什么时间长度为单位来计算干扰量 呢?干扰说没解决,所以,在实践中计算长时记忆遗忘时人们往往还 是回到以时间流逝为函数的公式上。其四,有的遗忘公式表达比较复
杂、计算麻烦。爱宾浩斯之后,不少研究者对记忆的遗忘进行了更精 细的表达,采用了更复杂的数学工具。特别是将遗忘和保持看成一个 连续光滑处处可微过程,用微积分方法来表示记忆保持和衰退。这些 公式看似提高了精度,实际还不如爱宾浩斯的对数公式适用。其五, 没有将遗忘公式研究与整体的心理活动数学表达结合起来。一部分研 究者未认识到在几百毫秒级定量描述长时记忆的遗忘公式对建立心理 活动整体数学模型的重要性。迄今为止,人们还只是孤立地看待遗忘 公式,仅局限于用遗忘公式去描述记忆的遗忘现象。本书认为遗忘公 式定量描述了信息存入大脑后的动态变化之一。记忆的这一动态变化 与其它动态变化结合在一起规定了各记忆单元在记忆系统中彼此之间 的序关系,这种序关系决定着信息的加工及输出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状 态。因此,建立有一定精度(应在几百毫秒级上)的长时记忆遗忘公 式是建立心理活动整体数学模型的基础,而且遗忘公式本身就是心理 活动数学模型的组件之一。
4. 心理状态假说对长时记忆“遗忘”的定性描述
其一,长时记忆信息的无遗忘假设。首先,与干扰学的观点相 同,本书也认为后天学习的长时记忆信息一经存入记忆库后并不会消 失,即使是人幼年学习的信息都可保持终身。试想如果人的长时记忆 不能保持终身,就意谓着人到晚年不能利用幼年或青壮年时期学习和 积累的经验,从进化和适应看人类的记忆应保持相当长时间才能满足 机体生存需求。事实的确如此,例如人到晚年也能很容易地回忆和提 取青壮年甚至童年时的记忆,这是无遗忘说的心理学证据。其次,长 时记忆遗忘的速度不能太快。不会是指数函数的迅速衰退。人一生要 经历较长的时间,如果记忆信息遗忘得太快,到需要使用时就很难提 取出来。但是,记忆也不能遗忘得太慢,如果记忆库是一个有限空 间,也不能让太多的过去信息充满这个有限空间资源,从生物进化适 应的经济角度看,长时记忆空间中的信息遗忘,应是先快,让出一些 空间资源,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缓慢,最后保持到终身。这种对记忆 保持的理论推测实际上已经被现实所证明,这里留下了一个难解的 谜,即以生命物质的活动为载体的信息如何能保持这么长的时间,什么东西是长时记忆的信息载体呢?如果是大脑神经细胞内核酸蛋白质 一类的分子的空间构象变化,那么在新陈代谢中它们会逐渐消失,会 重新合成,这样一来,信息岂不在载体解构时彻底消失了。本书认 为,很可能长时记忆信息以某种方式被多次重复复制。在其旧的信息 载体解构时又以特定方式被复制在新的载体分子中,以此长期将信息 保持下去直到终身。当然,就现实而言我们可以暂不涉及长时记忆的 载体问题,这个问题可能不是现在可以解决的,在此前提下来讨论信 息的保存和遗忘。就目前来说,我们只需描述对象如何,而不一定回 答对象为什么的问题。只要客观上存在记忆保持和遗忘现象就足够 了。其二,记忆保持是记忆重现概率的量度。一般情况下人们是根据 记忆是否能回忆和再认来判定其保持和遗忘程度的,就是说,以心理 输出的情况反推记忆保持和遗忘情况。本书以为,离开记忆提取无法 量度记忆保持。记忆保持率不是直接测到的而是通过记忆输出或重现 概率推测出来的。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认为记忆保持和遗忘反映的 是在特定时刻各记忆单元在整个记忆系统中的相对地位。这种相对地 位叫各记忆单元在记忆系统中的“序关系”。序地位高的表现为容易被 提取输出;序地位低的表现为不容易被提取输出。各记忆单元的“序关 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刻各记忆单元之间的序关系不一样。所 以,人们通过输出检测到的实际上是各记忆单元在特定时刻各自在记 忆系统中的“相对地位”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