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琳古筝课程 古筝0-10级学院派基本功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价值,作为一种关系范畴,它的出现几乎与人类社会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 从人猿揖别的远古时代开始,物质世界就有了主体和客体的对立。人作为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他与客体满足自己需要的某种属性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 人与客观存在物之间的价值关系。不论是天然物还是人造物,不论是物质的还是 精神的,既可以成为对主体有价值的客体,也可以成为对主体无价值的甚至有害 的客体。很显然,作为理论形态的价值研究,其目的就是帮助人们去正确认识客 体存在的价值属性,并选择那些对人类有用的价值而摈弃那些无用的甚至有害的 负价值,使整个人类不断朝着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实践活动,从它产生的时候起,便具有了价 值属性,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自身形式的不断完善,其价值也愈来 愈大,以至于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把它作为发展和完善自己的重要手 段,每一个民族也试图通过发展教育去提高民族整体素质。教育价值的客观存 在,便决定了人们总是试图通过理论的探讨,去寻求合理的价值取向,从而使人 类的教育实践活动朝着人们理想的目标发展,使教育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不断满足 日益发展着的社会和人自身的需要
自古以来,或者说,自有文字记载迄今的全部历史,我们都可以见到人类理性思维或实践活动所遵循的价值轨迹。
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认识论问题的赫拉克里特认为:“人民应 当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城垣而战斗一样。”古代原子论唯物主义者德谟克里特 提出了“人应当怎样生活”这一富有深刻含义的命题,并且认为:“追求对灵魂 好的东西,是追求神圣的东西;追求对肉体好的东西,是追求凡俗的东西。”智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关于人的行为价值取向问题,同样留下了许多值得研 究的遗产,例如,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在《论语》中,前后共出现百次以 上,其含义宽泛多变,究竟应如何解释,引起了后人的无数笔墨争端。但有一点 是必须肯定的,即“仁”代表着一种好的价值取向,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应当 追求的一种理想目标。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是以“仁”学为核心的原始人道主 义,即使是这样,它仍然体现了孔子的一种价值追求。墨子是中国古代小生产者 的代表,其思想特点可概括为强调劳动,特别是强调物质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 的重要地位,“兼爱”思想是他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核心。老子、韩非子是中国 古代非理性主义的代表,他们特别注重经验科学和人事关系,强调实际的逻辑性 和现实的可行性,把人际关系的和谐视为稳定社会的基本因素。后来,这一思想 被儒家思想所同化,形成了儒家的实用理性精神。战国时代的“百家”以及秦汉 时期的思想家形成了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灿烂时期。如 同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一样,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在构成后 世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上也起了同样的作用。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乃是 这一时期思想论战的最后决断,它鲜明地反映了古代思想家们在文化思想上的价 值选择。从此,非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和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在中国思想史上合二 为一,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所特有的性格,即既重视个人的修身养性,又重视人 际关系的和谐;既追求思辨过程中的纯粹理性精神的存在,又强调天人合一的大 一统封建王朝的稳定性。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